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熔爐》孔枝泳著 - 正義無聲

這是資深書友介紹的一本書。對我來說,又是一本由零開始認識的小說。回想起來,才發現這是第一次閱讀韓國作家的著作。

《熔爐》孔枝泳著 (麥田出版)

這故事講及主角姜仁浩,在太太的鋪橋塔路下離開首爾家人,遠赴霧津市作聽障學校慈愛學院的教師,並遇上了學生自殺的事件。隨後發現有聽障與智障的學童們在學校生活環境差、受盡虐待、甚至有同學受校長李江碩、行政室長李江福及老師朴寶賢的多次性侵犯。

作為菜鳥老師的姜仁浩,聯決曾是大學學姊、現職人權運動中心幹事的徐幼真,與及崔約翰牧師等人。與一眾權貴角力,為弱勢的一方爭取正義仲張。

整個故事令人聯想起2023年的港產片「白日之下」的橋段。更甚的事,理應幫助弱勢社群的三位當權人居然向弱小施暴,他們所欺凌的是物理上與社會地位上都難以發聲的聾啞青少年。更甚的是他們有着強大的宗教團體與政治人事撐腰。故事就在這強弱懸殊的狀態下發展。

故事發生地點在霧津,一個常常被大霧籠罩的地方。朦朧的視野營造了一個令未能發聲的聾人極度無助的氛圍。孔枝泳小姐的敘事簡單明快,內容沒有太多伏筆,但簡潔清晰得很有追看性。校長們那些禽獸歡不如的惡行。也在受害者金研豆陳琉璃金民秀等同學的證詞下交代得清清楚楚。

「翻譯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臉上滿是埋怨和驚愕,好像在說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年輕的翻譯低着頭咬牙切齒。他覺得好羞恥,好像自己變成對琉璃進行性暴力的犯人……蹂躪者單手就能捧起的小鳥般輕盈的小女孩,這種人竟和他住在同一個世界,仰望着同一片天空,真是令他恐懼。」

翻譯員在閱讀他們描述受性侵事情經過的手語而去向其他人道出之時,那份情緒上不斷受衝擊的描寫,令讀者們對青年們慘不忍睹的遭遇倍感揪心。讀起來感受是很悲傷的,但我還是很想快點讀下去,想快見證那幾位窮凶極惡的禽獸們繩之法的結局。(結果由半夜讀到差不多天亮)

「真寶的唯一缺點就是太懶惰了。真實總是驕傲永遠有自己的真實,赤裸裸地呈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粉飾也不試圖說服。因此真實偶爾太令人突兀,太不合邏輯,也讓人不舒服。非真實的東西不斷地努力,掩飾矛盾之處……這個世界上到處忽視真實,也許有一定的道理。」(P137)

小說內容未到一半已差不多水落石出,只是幾位教職員的宗教及地方勢力太強大,令控告的過程處處遇上困難。確鑿的證據在財雄勢大的情況下也可漸漸被推翻。

「就算耶穌再來,也會被釘在十字架上,那些人以耶穌之名再次殺了耶穌。」崔牧師對惡人被獎學官處處包庇那份無奈,同時諷刺那些教會中的偽善。

「抵達霧津以來,姜仁浩的臉上第一次充滿光彩……看起來像年輕的祭司,也像抓着真理一角的修道僧。」

這時我想起聖經中所提到「真正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7)

庭上審訊的內容佔了書中不少篇幅,金研豆在被辯護律師盤問挑戰的那段扣人心弦,當中在認人與聲音測試的橋段都加強了審訊過程中的故事性。亦迫使惡人們需要使出庭外和解的最後殺着。

之後,仁浩民秀提到弱勢的父母接受了庭外和解的一段,帶出了權貴那種以大欺小,強迫弱勢息事寧人 ,無奈接受那份「道歉」的實況。

「這不是原諒!」有時對着強大勢力的惡行,我們也會自欺欺人地提到原諒。但其實「原諒」,我們根本沒有資格。

「謊言。世界這個大湖彷彿倒入黑糊糊的墨水,把四周都染黑了。在找回原有的澄淨之前,需要相當於謊言一萬倍的純潔能量。」(P207 )

如果本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態去希望有一個故事大圓團的結局,就像「白日之下」一樣,也許會有些失望。讀者們也許都希望仁浩成了英雄,但他最後的決定太寫實了,但這個故事的寫實,不就是它好看的原因嗎?

當男主角被辯方揭發過去醜事的時候,劇情急轉直下。這時候徐幼真想到「到底誰要為這些事情負責?」的問題。警察、律師、婦產科醫生、檢察官、都好像都是罪魁禍首,但其實又不盡是。問題是人還是制度?女主角這段的自白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反思空間的地方。

「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我父親死後就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P217)

女主角這句對白深深的感動了我,要改變世界從來都不容易,甚至可說是不可能,但我們卻有奮戰不被世界改變的一點綿力吧?

本書籍由南韓光州聽障學校學生遭受校園性侵害的真實新聞事件為起因,揭露身障者人權的困境……以及法庭對弱勢者的不友善及保守迂腐等。但這書的出現卻喚醒了南韓社會的關注,因而影響南韓政府修改性侵防治法與社會福祉機構法。這些消息對閱讀後鬱鬱不歡的一眾讀者來說,算是一種安慰吧。

《熔爐》孔枝泳著 - 迷霧中的無聲吶喊 - 閱後感 - 完 51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NEW!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長恨歌》王安憶著 - 與舊上海一起消逝的王琦瑤 NEW!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 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

《咆哮山莊》艾蜜莉.布朗特著 愛與恨的呼喊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投資理財類別︰














科幻類別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當代小說



其他類別



- 完 -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合署 - 與孩子的文字約會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我很喜歡讀龍應台女士的著作;筆風幽雅而充滿感情,用字幽默但不失感性、文字淺白卻又令人深思。

原本對她的兒子安德烈沒太大興趣。「不就是一個母親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嗎?」而且個人對封面 - 一個close up 也沒甚興趣。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不就跟《目送》的內容太相似了嗎?

發現「合著」一詞令我對書的興趣大增;一本由龍應台女士與剛成年兒子安德烈先生以相通書信輯成的書。作為家長,對少年人想法上的那份好奇、對文化差異的那些興趣、對兩代以文字連結那種羨慕,總有去讀畢此書的因由。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P5)

書的開端,龍女士訴說的就是伴隨孩子成長而來的隔閡。

以36封書信成書的作品,母子一來一回讀來相當輕鬆有興味。安德烈小說寫信給母親是基於「稿費」,但字裏行間可看見他從敞開心扉、蝪所欲言而得來的那份喜悅。在此分享一下當中較深刻的內容:

第二封信 - 為誰加油?

這封信,母親談及國家成份認同。

「一份本來可以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香土之月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一經操弄就會變形。但是有一個相反的東西卻是我很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歸屬:恥感。」(P24)

她很直接的表達國家以為恥的事令她更認定自己對國的歸屬。我在想 - 公務員關鍵時侯失蹤、桌球賽未完送客、可以看不能坐我熱氣球……這些恥,讓我知道我是香港人、或者是中國香港人。在歸屬的感受上我跟作者算有一種共嗚。

「成年人鎖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裏,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了。」(P63) 母親親期望學習去「問」、去「瞭」,不是像政權的只懂「判」。我想這一點為父母、以至成年人來說的也要好好學習的態度。

作為人氣作家,龍女士文筆之優美是預期之內。但作為一個二十左右的青年,不單文筆流暢,對社會文化的理解、對事情的想法都十分成熟而有洞見。兒子的書信原是英文書寫,在龍女士的翻譯及批改下或許間接提昇了其作品質素。但在思想的表達上,兒子精彩又有感染力的文筆絕對是出於自身修養,這點很令人欣賞。

「我也知道,物資滿到一個程度,就失去意義,但是我仍舊享受物質的滿。」(P70) 自身無力革命去改變社會而自省的心思,成熟得令人深刻。18歲的青年,文字之間顯出了對社會的認知、生活的智慧與深度。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除了作者母子以外,書中也提及小兒子菲力普的部分。

「極左跟極右,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像是往兩個相反方向走,其實最後會碰頭,一樣恐怖。」(P114) 

這是小兒子對左右兩派政治思維的批判,年僅15歲的他對政治有如此睿智,實在是叫今日的年輕們、包括我這個中坑感到汗顏。也可見歐洲人對文化及關心社會及政治上有很好的基礎操練,亞洲人也許都是經濟搵食要緊,兩者差天共地。

第17章 你是哪國人?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P136)

母子的交流間表現出上一代與新一人對國藉、家鄉、身份認知上的分別。母親自命終其一生也沒有一個可回去的「家」。孩子卻不同,即使一定要離開自己成長德國小鎮,即使如何不捨,有一天仍可回到這個成長的家鄉。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這一段提到母子對香港的看法 - 兒子認為香港除了連鎖咖啡店之外,沒有閒坐思想的根。

「我有時很想問走在路上趕趕趕的香港人:你最近一次跟朋友坐下來喝一杯很慢、很長的咖啡,而且後面沒有行程,是什麼時候?」(P159)

母子討論到香港人那份「不停運作」,令香港人很有共嗚。(讀完此書的週末我約了幾位好友喝咖啡。本作算可以打破慣性慢慢來一口,最後還是有事「叩上門來」‥‥‥)

第30封信 KITSCH

Kitsch大概是「低俗藝術」的意思,兩代對此有很不同的看法。母親看「仙樂飄飄處處聞」是歐洲的經典,百看不厭。但來自歐洲的兒子與朋友們卻覺得它太「甜」,KITSCH得要中途離場。

兒子列出十大Kitsch清單,盡見幽默感:

「Kitsch清單七、勵志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恆,愛心……」(P243)

我已不年青了,但讀來滿有共嗚。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香港政府好像有一種特異功能,只要是她想作的事情,都可以把它塑造成「萬眾一心」的樣子。」(P264)

這句所說的是香港政府對推行禁煙政策上的「效率」。從歐洲成長後來到香港,安德烈以第三身的角度看香港的奇怪事情,這一點令作為香港人的我很深刻。

他覺得在禁煙的修例的事上,顯出香港人及媒體對「公權力」都不太重視(P265)。其實我在COVID的時候我也有類似感受,就是一個「防疫」的原因,人民無條件地交出「公權力」,大眾及傳媒都接受這種「授權」。何時人開始沒有選擇醫治方法的權利?何時人類接受被假定有病論?何時人沒有拒絕入侵式醫療手法的權利?這等現象在西方是少有的。只能夠說人民沒有興趣談論的,媒體為了迎合大眾也就沒有把資源投放在「討論與批判」這部份。

在今日這個每句話也要三思的情況,情況更加嚴重。香港人慨嘆社會改變,個人覺得改變某程度上是人民思想上的依附與授權所造成的。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讚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評我‥‥‥至於人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習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P277)

兒子對社會、個人都很有的想法,也很樂於表達。母親以一個肯定又耐心、謙卑又開放的態度去引導回應,一段很美的溝通,一幅很美的圖畫。


兩母子的chok看來有點怪,但我卻喜歡這種感覺。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母親再次談及小兒子菲力普敏銳的觀察力。年紀小的他在一次與華人的溝通中,發現成年人有一個特徵 - 當問及別人孩子問題的時候,眼睛卻是向着父母。在與小朋友的直接溝通上,卻常以「他」這第三人稱。表現出「將小孩當作是一個不獨立的個體」的態度。

但是,覺得可獨立了的年輕人卻不受這一套。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兩代溝通,互相坦誠帶來感動;歐亞兩個地域、母子兩個年代上差異所帶來的啟發;他們對香港的讚美與批評又帶來了共鳴。整體來說,龍女士的作品加入了兒子的文字,本有的親情溫度上加了種強大的對流,令讀者再三回味。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合署 - 與孩子的文字約會 - 閱後感 - 完 52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NEW!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長恨歌》王安憶著 - 與舊上海一起消逝的王琦瑤 NEW!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 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

《咆哮山莊》艾蜜莉.布朗特著 愛與恨的呼喊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投資理財類別︰














科幻類別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當代小說


其他類別



- 完 -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張愛玲女士於1995年逝世,這本在2009年才問世的作品,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她的遺作。再加上這本近乎自傳的小說。女主角盛九莉十分明顯地指向是張愛玲本人。而男主角邵之雍則是張愛玲現實世界中的丈夫 - 胡蘭城。張愛玲的父母親、三姨、朋友;胡蘭城與日軍協作的身份、風流的性格,以至他的多個情人,故事中所有角色及事件機乎都跟現實全對應。所以出版的時候不禁引來一陣期待、轟動甚至爭議。

《小團圓》張愛玲著 (皇冠出版社)

故事內容就是描述女主角盛九莉之由童年至成長、成到戀愛、戀愛至受傷、受傷到分離的故事。

全書12章的頭4章談的是「疏離」,父母二人疏離,各有新歡。父母與九莉關係疏離。母親蕊秋九莉對主角愛得少,規範多。父親乃德在書中的存在感更是低得可憐。九莉的哥哥九林在故事中亦很有「過客」的感覺,兄妹的互動亦欠奉。九莉的校園生活中,除了好友比比以外,對所見所聞都不是十分積極。

頭四章的在家族及學校都出現了大量角色,但描寫這些角色主要都是以女主角的內心感受去體會。個人思想,整體來說沒有故事性的。人物眾多,看得亂之外亦讀得悶。

男主角邵之雍在第五章才突然登場,個人覺得這種在女主角生命中突然出現的感覺是寫實但卻欠美感。之雍九莉的愛出於對其文章的感受。「如果是男人,也要去找他,所有能發生的關系都要發生。」這一份沒條件的傾慕是令人深刻,但二者之間的愛情也似乎無以為繼。張愛玲女士對男女之間愛慾的描寫雖然是相當含蓄,但男女主角嘗試以性慾彌補情感上火速折舊的描寫卻十分明顯。整體來說,個人覺得描寫二者的愛情關係亦欠故事性,由相識、相愛、熱戀、分開,沒有太多甚麼令人深刻的地方。反而陪伴之雍名字出現的小康之雍對這個小女人的曖昧讀來更有質感。另一方面,九莉跟她的三嬸楚娣雖然比母女關係的描寫更多,但都是有點支離破碎,讀不到重點的情況很多。

「只有無目的的愛才是真的。」這是主角的心情,也是作者的心情,所以讀者以有目的聽故事的心情去讀,注定失望。

很多人定性《小團圓》為「半自傳」,我個人不太同意。九莉對親情、對友情、對之雍的激情、以及故事尾段對燕山的錯愛,大都是以女主角的主觀感受去描寫,帶出的都是文人那份孤寂、那份無終 - 一切都似乎是不果的感覺。而且內容側重關係,也有很多日常起居的情節。以這等家常便飯的瑣事為「自傳」,也談不上「半」。

自己讀《小團圓》的時候有點喝苦茶的感覺 - 茶也許是有份量的,但基於它的「難入口」,反而想一喝而盡免了細嘗的「苦」。也許正因為這份草率,我對它的感受是模糊的。

如果是張愛玲女士的擁躉,大概會對她的感情及家族生活感興趣。加上她那在思想與現實描寫上含蓄與充滿借喻的筆風,不難理解《小團圓》被吹捧為「經典」作品的原因。只是個人覺得這種將內心世界寫實地描繪出來的作品有點沉悶。正所謂「文人多大話」,加點虛構情節以確立一個高潮疊起、加點伏筆的橋段所才算得上是精彩。

「自己生活貧乏的人才喜歡刺探別人的私事。」蕊秋說的這一句,也許證明了我生活豐足,對張女士的感情生活不感興趣吧。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 閱後感 - 完 51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NEW!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長恨歌》王安憶著 - 與舊上海一起消逝的王琦瑤 NEW!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 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

《咆哮山莊》艾蜜莉.布朗特著 愛與恨的呼喊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投資理財類別︰














科幻類別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當代小說



其他類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