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你和他的緣分,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大江大海》之後,再次翻開龍應台女士的著作。相比前者,《目送》少了一點殘酷與悲壯,多了一份幽默與人情。更難得的是多了一份香港味、令人倍感共嗚的味道。

龍女士的筆觸再一次感動我。不,應該是更感動我。

《目送》龍應台著 (天地圖書)

《目送》是由73篇文章編輯成的散文集。散文的內容是作者對身邊人身邊事的一些觀察、描述與感受。描寫的對象不一定是人,也可是生活趣軼,也可以是動物或一些社會議題。(內容豈不是多元化得跟我的網誌一樣?~笑)

散文整體來說都離不開回憶與親情。作者「目」所「送」的,既是兩位兒子長大與離開;亦是兩老漸漸年老衰弱。寫的主要是作者上下三代的情感與改變。

全書的散文粗略被劃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主要談及作者目睹兒子們長大時,父母年華老時的變化與心情。

第二部份的散文主要是談及作者在這幾十年來在世界不同地方(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東南亞、歐洲及美國)生活的一些感受。

第三部份主要提及老父母的晚年生活。

將散文分為三部分是「粗略」的。文章編排上沒有順序的時間性,不同的散文體裁也有。所以只能籠統地說所寫都是寫實生活,也是我們不難理解的心情。

散文的內容很豐富,要以較整體的觀點去寫感受最少得上萬字。這既是寫的跟讀的也負擔不來的事,倒不如將較深刻的部份斷章取義地分享一下:

(不)相信

這篇所說的是以前相信,人大了後變得不相信的事。

「曾經相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循循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偏做。」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從近年的社運、近年的疫情、近年的裁決、近年的醫學,我體會到這種由相信轉移到不相信的心情。身邊的人亦由不相信的地方轉到他們相信的地方。

甚麼 - 

作者慨嘆事物變化之快,自己常常是「最後知道的人」。作者引用了佛家的《無常經》與聖經的傳道書。

「尋找有時、放手有時」-  難的是,你如何辨識尋找和放手的時候,你如何懂得,甚麼是甚麼呢?

天生比較遲鈍的我是很明白這種人大了才覺得「知得太遲」的感受。

共老

這篇描寫兄弟姊妹關係,一群與你共老的人。

「我們不會跟好友一樣殷勤探問,不會跟情人一樣常相廝磨,不會跟夫妻一樣同船共渡。」

有時候,我們問:母親也走了以後,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篷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於人生的荒漠?」

雙親仙遊、各散東西,寫的正是我家幾兄弟經歷的時期。

如果

這篇文章是作者分享她由台北往香港的旅程上遇到的一個老伯,他孤身一人想必是由香港轉機回中國大陸尋根。這時作者想起了幾年前去世的父親‥‥‥

「我在想,如果,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僅僅是一次機會,讓我再度陪他返鄉。——我會做什麼?」

讀到這裏,我望向車窗外沉思,想起了自己與父親。想想如果他仍然在生,在平行時空下我可以做什麼不一樣的事。

跟他去一次旅行?多看清楚他的面容?還是對他說一句「爸爸我愛您」?

不過我知道 - 「如果」,就是「沒有如果」的意思。

跌倒 - 寄K

作者以一篇少年自殺的新聞,慨嘆現今教育多是教導如何取得成功,而沒有教育如何面對失敗的事實。

「可是,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作者在文中提醒朋友K的最後一句。所說的是面對成功與失敗,總有一個人的時候。

「有些路,是要一個人走的。」「山路」一文所言相呼應。

回家 - 

這篇提及作者與三兄弟送母親回中國大陸的經歷。那時媽媽已老得有點神志不清,常常嚷着要「回家」。

「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遞區號、郵差找得到的家,他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長輩最懷緬、最有記憶的,是以前的歲月。是一個沒可能回得去的歲月,這篇文章細緻地描述了老年人那種失智卻不忘舊事的狀況。

俱樂部

作者自覺開始被人叫「阿姨」的感受,她在香港旺角女性聚集的購物中心的一段描寫也很有趣:

「她們不時爆發出無厘頭,且歇斯底里的笑聲。」

這是一份作家生處異地時,對自己老去與時代變遷的一些感受。寫的都是你我所遇的生活,文章既寫實又生動。

我村 - 

作者提及他自己在香港仔生活的一些日子,那說港普的銀行經理、美容院的老闆娘、菜市場的肉檔老闆….‥字裏行間都是人情味。作者提及「豬手」在台灣名為「蹄膀」那一段也很逗趣。

「怎麼說豬手?你們認為那是他的手嗎?你們認為豬和人一樣有兩隻手,兩隻腳,而不是四隻腳啊?」

一個在香港生活良久的作家,筆下的中環、香港仔、旺角,很令人回味無窮的舊香港情懷。

Sophistication - 

這篇是眾多散文中唯一一篇用英文為題。Sophistication 所指的便是香港人的「老練」(誰料到看中文書也要查字典?)作為港人的我理解是那份變通與靈活性。

龍應台眼中的香港,既不像一個國家亦不像一個城市。

「香港的知識分子很孤立,作家很寂寞,讀者很疏離,社會很現實……有些人嚴苛地說香港其實既不是國家也不是城市,在本質上是一個營運中的「公司」。」

我覺得作者是了解舊香港的,她知道香港人的強弱。就我個人而言,最怕是香港「強」的不再強,弱的卻每況愈下。

關山難越 - 

- 作者為了兩個孩子能跟祖父好好溝通,出動了獎金去鼓勵。雖然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但也道出了那份難以避免的代溝,以及年輕人重現實物質的心態。

我家中的長輩常說要如何獎勵兩位小孩。

「你們不會耙自己視同海洋公園的海獅,要有獎勵才懂作事吧?」我跟孩子們如此說。

他們大概聽懂了我的意思,索性有獎也不作事。

眼睛 - 

「你們,甚麼時候,曾經專注地凝視過他?

提及爸爸年老時眼睛被眼屎糊住不能開的事。這件事家人及家傭在事發幾天後才知道。這事令作者反省自己沒有好好注視家中的老人。

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視,任何人的注視?。」

我想起家父在晚年的時候,每逢皮膚出疹或腳腫,第一個發現的總是二哥。我想我這種對家人注意不足的疏忽是不能挽回的,

「老婆,你今天臉色比昨天好了點。」

我跟自己每天要花時間好好「注視」當下共處的家人。

冬,一九一八

這是作者紀念父親離開的一篇文章。

「撐着傘的手也許因為暴雨的重荷而顫抖,但是我們在傘下安全地長大……我們只好相信:蠟燭燒越了,燭光,在我們心裏,陪着我們,繼續旅程。」

我不敢想起家父,想起家父與我們仨的共聚時光,不禁熱淚盈眶。

整體來說 - 《目送》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散文集。

散文中提及父母的時候,也不免提到了一些在《大江大海》一書中提及過的戰亂事情;既有媽媽憶述遺留了嬰孩在火車卻追不回的母親、也有提及爸爸在出發打仗前祖母給的花鞋底、亦有爸爸聽「四郎探母」時那份對自己流落異鄉的難過與感觸。這一切一切,都是很沉重的故事。

散文多是描寫三代之間的情,但當中亦有很多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的軼事與感想。有談及生於德國的狼與鴿子、有紐約的浣熊、也有香港的猴子。相比起大江大海的戰火無情,《目送》的散文亦以輕鬆及溫情較多。她談及外國人對狼的誤解,談及浣熊的一些趣事,或是談到自己對不知道「女人沒有攝護腺」的無知。行文表現出作者很強的觀察力、對社會的敏感觸覺,以及作家對大小事情應有想像力與幽默感。

基於以上種種情感上的共鳴,我會說這是自己在2025年看過近20本書中暫時覺得最好的一本。



後記:夜半二時,午夜夢迴,把《目送》最後幾篇讀完一了自己心事。豈料那夜,讀過後引起的思緒又令我久久不能入睡。這份感覺可以說很棒,亦可以說很糟糕,所以下一本還是選讀一些養身工具書,平衡一下生活。


《目送》龍應台著 - 閱後感 - 完 - (3051 字)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投資類別︰










科幻類別




文學類別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保留)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其他類別


九龍城寨三面睇 - (九龍城寨小說 / 漫畫 / 電影 《九龍城寨 - 圍城》 觀後感)(網上書)


- 完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