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訊就像是一本書,嫌犯是那本書的主角。他們有各種不同的故事,但是書中的主角無法從書中走出來,必須有人翻開書,主角才能夠說話。」

談到懸疑推理小說,第一時間想到的也許是一眾疑犯們與偵探警察們的正邪智慧角力。這個故事的着眼點卻完全不一樣——兇手?早定了。動機?知道了。過程?清楚了。懸疑的是兇手空白的兩天,要守護的是誰?
《半自白》橫山秀夫 (春天出版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故事主角梶聰一郎行兇的時候是警部,他殺了患有「阿茲海默症」而一心求死的太太,兩天後主動向警方自首。所謂的「半自白」,即是梶把行兇的過程與動機交代得清清楚楚,但自首前兩天的事情則三緘其口。而故事的謎團主要就是要解開「空白二天」之謎。
故事以 6 + 1 主角的形式進行,先是偵訊梶的搜查一課重案指導官志木和正,然後是對警方呈上證詞真偽有所質疑的檢察官佐瀨銛男,採訪及調查警方與檢察組織隱瞞事件的記者中尾洋平,以至為梶辯護的律師植村學,參予審訊的法官藤林圭吾、最後負責看守梶的典獄官古駕誠司。
「空白的兩天」、「主角在自首前往歌舞伎町的動機」、「梶打消在49歲自殺而需要多等一年的原因」、「梶要為誰生存」這些都是故事中的謎團。
故事另一大看點,就是作者描寫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利益衝突、司法制度下的黑暗、傳媒在報道競爭上的現實與貪婪。
法律制度下,涉及的組織互相監察理論上會令司法制度更公平更完善。但在人性的私欲與名譽的執着上,互相監察往往又變成了互相包庇。以這個角度去描寫推理懸疑小說算是難得。
「當事件發生時,只要嫌犯說出聽起來合理的自白,相關資料齊全,無論在警方、檢方和法院都可以順利過關,簡直就像是送上輸送帶,即使完全不了解嫌犯的內心狀況,也一路暢通無阻,這件事實在太可怕了。」
作者的故事彷彿是向司法制度那種僵化與私相受受的黑暗面作出挑戰。不過,個人覺得這也是無可奈何的——誰會花時間去在乎一位殺人犯的內心?
《半自白》雖定名為推理小說,但作者在解謎及推理上都沒有太多着筆。有不少部份甚至過分流於「主觀感受」,例如志木覺得梶的眼神比一般殺人犯更堅定,檢查官佐瀨感到梶眼神中有「需要背負的人」,或是監獄長用了40年時間看囚犯個性等…
即使故事中最關鍵的那個「人間50年」,從客觀來說要推理出作者有在50歲時自殺的打算,想深一點亦都有點說不過。用感性角度去讀可理解這是紀律部隊人員專業及經驗累積所專有的觀察力,但個人就覺得推理小說一直以「感覺」帶動線索就有點牽強。
不過,作者有意在冷冰冰、人人要交差的司法制度下突顯碩果僅存的幾顆赤城之心。個人覺得多點主觀描寫還算是可以接受。
就整體故事來說《半自白》算是十分精彩,以「二天空白期」為推理故事引子是既新鮮又吸引的題材。此外,司法組織之間,組織與傳媒之間利害關係衝突上的描寫亦是十分細緻。故事的結尾也帶來「你為誰而活?」的課題亦牽動了讀者們一絲感動。(書腰的宣傳聲稱結局很催淚我又不是很覺得(感到是有點),對我來說東野圭吾的《新參者》與《流星之絆》倒叫我流淚了好幾回。)
梶以為自己是單方面為人而活,但原來在同一天空下,也是有為他而好好活着的人。這故事對感到孤單的人來說,算是有相當勵志。
「世代雖傾向黑暗與冷漠,但仍有一些渴望擁抱真相的人,更有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下默默守護你的人。好好珍惜自己,好讓你自己也成為別人的守護者。」這是我閱讀這故事後的一點感受。
《半自白》橫山秀夫著 要守護誰? - 閱後感 - 完 41/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