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艱難為做事,一時功成萬頭禿。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可惜史書對這個層面,關注得實在不夠多。」
優秀的創作往往會衍生他的附屬品,好電影衍生一本小說;好小說改編成一套好電影,這些事都經常發生。《幻愛》先有電影才有書,我卻倒置地先讀書後看戲。這次先書後戲的《長安的荔枝》,看完電影後意猶未盡,感激素未謀面的書友合時慷慨饋贈,再一次享受「倒置之樂」。畢竟《長》的書跟戲,個人覺得都是很值得推介。
以下連結是之前電影的觀後感:《長安的荔枝》- 共嗚與嘲諷兼備的故事
《長安的荔枝》 馬伯庸著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
故事講述唐朝天寶年間,個性耿直的小吏李善德被安排為「荔枝使」,要完成「把新鮮荔枝由嶺南運至長安」這個不可能任務的故事。既是聖人(皇帝)所委任的不可能的任務,也就是必死的任務。他在接下這個任務後,既要在運送速度及荔枝保存方法上絞盡腦汁,又要在官場內的大小利益衝突與矛盾影響下完成任務。這些橋段拼湊出一個既曲折離奇又有共鳴的精彩故事。
敘事方面,故事雖是虛構但作者在唐代歷史資料蒐集上一絲不苟,官銜、部門名稱,當代字眼都忠於歷史。雖然不同的職銜名對及當代術語、單位對讀者來說有點難理解,但對理解故事上影響不大。唐代因為忌諱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而稱老虎為「大蟲」,這些冷知識對讀者來說也是相當有趣。另外,杜甫作為唐代偉大詩人,以李善德的朋友身份登場,並常以詩詞鼓勵他,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感。
人物方面,電影加強了李善德太太的描寫。加入了一些如木棉花的浪漫電影元素。小說中她雖然只有最後一段才有對白(那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長安」當然是很經典),但二人那份親密的「查帳」關係算是交代得含蓄而清楚。另一個電影中的要角 - 林邑奴 在小說比較「有智慧」,有關他的內容亦比電影務實一點。但個人覺得各有各好,我明白電影感需要多一點忠誠以及有點轟轟烈烈才可製造高潮。
意想表達方面,電影保留了小說那多方面的社會現象探討︰大城市中小人物半生勞碌供得一個小宅的悲哀,官員間的卸責卻爭著領功的劣行,故事中都描寫得十分寫實而有趣。但再次讀這個故事的時候,感覺深刻的是作者對那依附政權的宗教團體的嘲諷與批評。招福寺原生是宗教團體,卻在借貸上偷雞摸魚。當李善德得到右相欽點的時候,他們又主動免房債獻媚。面對主角最後放逐嶺南,他們又搬出那套「因果輪迴」的風涼話。這種以善為旗但虛偽至極的行為,時至今日社會仍比比皆是。
由於電影片長只得兩小時,所以小說中提及很多基層在執行事情上的大原則也輕輕帶過了,自身在職Operations多年,讀到書中很多基層道理也深感認同。小弟嘗試歸納如下:
1. 決心
「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這一句最震撼人心的對白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所指的正是決心。
2. 實際演繹
「要弄明白這件事, 光靠紙面計算無用,必須做一次試驗才能釐清。」(P76)做執行的永遠不會紙上談兵。
3. 資料蒐集 (這一部份電影刪去很多)
小說中強調李善德在資料蒐集上的鍥而不捨,故事中引用了大量詩句與古藉,例如李善德悟出「荔枝不離枝」的道理,靈感也是來自「漢武帝建扶荔宮」的歷史。電影對此等直譯起來會有點沉悶的橋段當然果斷刪掉。
4. 流程上的細節調整
故事中主角對「分枝植甕之法」有不同形式的試驗改良。運荔枝甕中水土的份量也有描寫(P118)
5. 圖表應用
小說及電影在運送路線測試上均有具體的描述。李善德設計的圖表與工作清單,在傳遞及分配工作上非常實用。我看到馬伯庸先生不單是一個文人,相信亦是一個很有經驗的執行主管。
6. 實務與吹虛的分別
「大家都是老吏,你是唱得好聽還是做得實在,幾句就判斷出來了。」P165
有一點顧客服務經驗,加上當了執行部門多年。是sales作口頭秀還是operations解釋程序,其實一聽就分別得出,所以嚴格來說,我也是一個「老吏」。
7. Trial Run 預演的重要
「沿途類似的突發事件很多,從文書上是看不出來的,他提前把驛道走一遍,清查所有的隱患。」(P184)
這一點對執行事情來說其實很重要,不過李善德先行的安排拍出來不好看。所以電影改掉了。
8. 臨時應變力
小說中的李善德在路程中面對「逃驛」與「運冰」的事上都表現出「變通」。比起電影中要等蘇諒手足相求的情節,更主動出擊迎刃而上。當然同時要具備他那壯士斷臂的決心及冷靜可不容易。
「整個大唐,沒有人比我更懂荔枝物性與驛路轉運的事了。」(P111)把一件原本毫無認識的事練成專業,小說中強調了李善德這份實幹下的勵志。
寫閱後感的時候我心想,若然所謂管理層好好讀通這本書,也不會出現昨日「何小姐給$3000看放風箏的荒謬事情」。
(書的封面硬頁翻出來,原來是一張「鮮荔枝運送路線圖」,設計者可說是別出心裁。)
「李善德低下頭,倚靠着上好方的殘碑,繼續專心閱讀眼前的文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長的跋涉中磨蝕一空,失去了對城牆內側那個綺麗世界的想像。」P208
主角回到好友杜甫在故事前端提過的這個地方,看著事件將近成功。需沒那種一騎入城的電影感,但也顯出這份「一仗功成萬骨枯」的矛盾心情。
故事在描寫執行方面,具體、詳細、清楚但絕不沉悶。不過,當觀眾當對這件偉大工程感到嘆為觀止的時候,故事又回到了寫實的現況 - 無數基層的無謂犧牲、下瘦上肥。那管你多能幹,有多少功勳,只要是得罪了最高領導人,都是「無得留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P218)
李善德的志氣換來的結局算是好的,也表達了作者對這份傲骨的歌頌。
綜觀全書,起初以為「小說重視執行上的細節」只是個人感受,隨後讀筆者的後記才高興自己沒有捉錯重點:「千古艱難為做事,一時功成萬頭禿。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可惜史書對這個層面,關注得實在不夠多。」(P238) 作者表達自己希望以基層角度去審視歷史事件…..
馬伯庸先生以精彩絕倫的故事去表達出由古至今都是「你講一句、我做餐死。」上壓下的荒唐社會現象。
收筆前的一刻我想起一件事:「修建萬里長城的秦始皇大概沒有親手鑿過一塊石頭。」
《長安的荔枝》馬伯庸著 從基層看歷史大事 - 閱後感2025 - 完 48/40 (2358字)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半生緣》張愛玲著 錯過了便回不去 NEW!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