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好,《風林火山》肯定是近期最有話題的作品。但是這套《觸電》在沒有什麼明星壓陣的情況下能夠慢慢贏得觀眾口碑,所以也慕名進場一看。
(電影送的記念卡若以HAPPY HOUR 4位隊員及其對應遊戲角色的構圖相信會更好 。另外,送柯煒林YES CARD - 個人不太喜歡。)
戲名叫「觸電」大概是「接觸電競」的意思吧?內容沒花假真的是談電競;「GG」、「CD」、「外掛」都是遊戲界常用的Term。遊戲角色內的人物無論爬欄杆、跳躍、拔槍、近身格鬥動作以至「開大絕」都很有電玩「格式」。隨着故事發展編劇也沒有忘記向大眾澄清對電競的誤解的意圖 - 電競不單是打機這麼簡單;需要的是專業訓練而不是隨便「課課金」就可以,需要的是作息定時有節制而不是捱更抵夜地沉迷;需要的是建立良好團隊溝通而不是形成社交障礙。而且亦需要資源,這也是在香港一切講求成本效益的社會下所難維持的事。
戲英文名叫Good Game,是在遊戲世界中稱讚對手表現出色的禮貌說話。個人覺得「Good Game」這個名稱改得挺有意思的。主角Solo (柯偉林飾)是一個電競高手,技術雖好的他往往又與隊友鬧意見,一向獨行獨斷的他在敗陣後被解僱了。這個故事就是描寫他如何在人生這個遊中玩一個 「Good Game」。
嶄新的電競題材配上老掉牙的勵志橋段,拍出來的娛樂及訊息表達效果都出奇地好。
演員方面,先後與廖啟智、吳鎮宇、周潤發演過對手戲的柯煒林擔上大旗。他遇上了吹水怪林敏聰這個「癲喪的實力派」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雖然我一向不太喜歡林敏聰那種「亂來」的德性,但他大概在導演約束下的「亂來」算惹笑又恰到好處。他的「不正經」為茶記中與伍姑娘嚴肅對話的一幕帶來了一點的喜感。令伍詠薇對電競一事態度上一下子改觀的橋段上減少了一點兀突。(個人總覺得林敏聰在這一幕的爆肚內容非常多,幸好見慣大場面的伍姑娘頂得住。不過作為分居了的夫妻,這個不合襯的配對又令我覺得「適合」起來。)此外,林在遊戲中的角色Boss由盧惠敏演出,這種現實與遊戲虛擬角色的逆差亦很有遊戲感。
(配有盾牌裝備的BOSS造型不錯,由吹水怪操控。)
女主角陳穎欣的戲我實在看得少。稍有記憶的應該是「那年仲夏」中MARCO迷戀的長腿家姐一角吧。個人覺得她演技不算很好但對Solo發姣、與林敏聰的父母情也演得入形入格。但論光芒卻被演八爺的羅莽與演的馮素波老的一對搶下去。Yanny 與柯煒林在小賣機前的一幕原已有點浪漫,但配上兩老身後的加持下令這幕多了很多溫度。(個人心中明明覺得橋段很老土,眼淺的我還是不禁流起淚來 - 我的淚點也太低了。)
之後蘭姐病重勸八爺繼續出戰,這段劇情在起承轉合方便都跟伍姑娘態度改變上同樣留於兒戲。但一切勝在故事明快又簡單下又帶出一點可接受的感動勵志。
打機的故事當然要談談「畫質」。以港產片的特技與製作限制來說,故事內的遊戲畫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今時今日講求細節也做得極度細緻的遊戲世界來說這個程度的畫面是不夠,開大絕的畫面更是有點令人有點失望。但喜見拍攝遊戲感與動作場面在有限資源上做到緊湊的效果。看到Solo與Boss 最後合作的一個絕擊帶出的緊湊令我很深刻,整體表現已算不錯。
故事方面,主角SOLO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與一隊雜牌軍組成HAPPY HOUR參加電玩比賽,跌跌撞撞過關的情況下隊員漸漸建立了團隊關係,各人也在積極的操練下實力亦漸漸加強。遊戲不同的Mission條件增加了故事性。但個人覺得ER Killer隊作為王者隊伍應該有更強大的背景描寫。例如加插一段他們輕鬆地把強大對手輾壓的橋段,以展現這種雜牌軍挑戰高牆強弱懸殊的對壘感覺。由於故事都走向傾向明快但又過份簡單,對ER Killer的描寫只限於他們是三屆冠軍、以及預期5-10分鐘內打倒Happy Hour等輕視對手的驕橫選手。如果ER Killer能像井上雄彥所形容的山王工業那樣超級強大又個個超班,相信最後對決在較完善的鋪排下會更有看頭。
整體來說,主角由個性孤癖高傲,漸漸學懂關心、學懂團體合作的重要,最後在挑戰皇者一戰打出漂亮的一仗,並能把勝負放低重拾打機快樂的初心,一切一切都是典型的勵志風格(Boss那句「上斜落斜都是斜路」或主角那句「重拾打機的樂趣」都是相當老土的典型勵志對白,故事就是簡單交待得有點俗套。但將這份勵志風格放在電競的故事平台上又有一點新鮮的視覺,既有刺激的電玩打鬥、又有簡單的親情友情,更帶出了一些讓觀眾對有關電競討論的空間,個人覺得是一套絕對可以稱為「Good Game」的港產片。
後記:散場的時候,我發覺在場長輩觀眾不少。個人覺得這套戲算是老少咸宜,讓青年有點永不放棄的勵志感之外、給長輩感受溫情之餘,同時仍能了解多一點電競世界也算是一件美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