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讀的是原著面不是這本導讀….」
在圖書館打算尋找馬奎斯先生名著《百年孤寂》的時候無意間找到楊照先生《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心感有點掃興。意想不到的是,真正讀完《百年孤寂》正典的我,一頭霧水的情況下還是要「死死地氣」去找回頭草吃。
台灣繁體翻譯的《百年孤寂》其實用字不深奧,字裏行間看得出翻譯者有相當深厚的中文及西班牙中文學根底。問題在於讀者本身的「底力」。單是這個「魔幻寫實小說」的種類已經叫我摸不着頭。書中大量的隱喻、左穿右插的時間線、大量同名同姓角色同時出現的混亂情況、超現實的內容….我墮入了「個個字都讀得明,加起來又不明所言」的尷尬局面。這本導讀對我來說算是一條出路。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看此書之先,可先看《百年孤寂》的讀後感。(不過未寫好)
楊照先生寫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要解讀《百年孤寂》。但要了解此書並不可以只求依書直說。他從拉丁美洲的歷史文化、作者馬奎斯的成長與寫作思維、拉丁美洲讀者的思想與宗教背景等去分析《百年孤寂》的奇怪內容,以及能引起整個拉丁美洲移至全世界共鳴與迴響的原因。
作者在書的起首說明了要讀得通《百年孤寂》,必要懂得一點拉丁美洲的歷史、政治、文化。18至19世紀的拉丁美洲在殖民地的統治底下是不同國家,但有着同一語言(西班牙語),而且期間內戰多得不能一一記錄。
「整個拉丁美洲都是如此,各式各樣的利益、各式各樣的合縱連橫,隨時都可能爆發新的戰爭。」P30
作者解釋拉丁美洲的過去,人民對內戰已到了一個對厭煩的地步。寧願把自由獻給一位獨裁者,也不願看見不同勢力的戰爭。
另一方面,作者又提到拉丁美洲重視家族文化。他們對於姓氏及家族都非常重視。但混亂社會與不同利益衝突的原因也會引發內戰,所以家族成員與家族成員見面於戰場的事情屢見不鮮。
作者亦提到政權以外的霸權勢力 - 美國。它對拉丁文化的影響,令拉丁美洲人民在民生及經濟上長期受控制與壓榨。
基於以上的種種文化背景及理由….
整個拉丁美洲,百年來也是身處於這個「孤寂」的景況。所以故事中虛構的城市馬康多的「百年孤寂」,不難令拉丁美洲人想起自身的可憐景況。
另外作者又從馬奎斯先生的眾多作品中分析他筆下的三個主題——孤寂、命運與荒謬。
「孤寂」- 是支持、同情、團結的相反。馬奎斯先生所處的拉丁美洲,在加勒比海香蕉園的一大群工人都是離鄉別井地工作,這形成了人與家族分離,變成少支持、少同情,自身也不能團結的群體。這就像故事中的角色一樣 - 每個都孤寂地獨立存在。
「命運」- 對比起歐洲的國家在政治及民生上的隨改變帶來的進步,拉丁美洲似乎跟馬康多一樣活在一個循環,有種被註定被邊緣化的宿命。
「荒謬 」- 馬奎斯在當記者的年日中經歷過不少的在拉丁美洲發生的荒謬事件。這造就了「魔幻寫實」的寫作手法,當世上不斷有一些想像不到的荒謬事發生的時候,一些誇張失實的情節,反而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在思想方面,作者提到拉丁文化比起歐洲文化較少的理性法則。他們的生與死亡的界線不清楚,死了的人亦仍然與活的世界共存,甚至出現死了可以又再死的情況。
這個原因亦導致小說中出現大量超現實的內容。例如某個角色被蟲子咬死,好端端的人怎會被蟲子咬死呢?(其實想表達的是那個人已經死去,屍體腐爛的意思。只不過作者仍以生人的形容詞去形容這個肉身已死的角色。)
宗教方面,西班牙及葡萄牙傳來的天主教信仰夾雜了拉丁美洲原有的巫術文化。所以在拉丁美洲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也很着重神跡。也造就了那種天馬行空的內容反而惹來了拉丁美洲讀者共鳴的情況。
「聽得迷迷糊糊的也沒關係,迷離彷彿才是魔術時光應該帶來的氣氛。」P55
另外作者亦解釋了拉丁美洲的「依賴理論」。拉丁美洲國家早在19世紀已紛紛脫離葡萄牙與西班牙獨立了,但卻受鄰拜美國經濟與權力的入侵。美國雖然在拉丁美洲內的投資為拉丁美帶來了一些科技上的進步,但利益也是側重於美國本身,拉丁美洲在經濟活動發展下的本土特益卻出奇非常少。
這跟故事中馬康多的在多次有新事物投入的狀態下仍然封閉守舊的情況簡直是異曲同工。
「在美國已經濟統治拉丁美洲時候所產生的依附理論,政權灌輸的是線性進步,但百年孤寂來中的故事發生地點 - 馬康多,所發生過的事情一直不斷地從來一直不斷地從來,當中沒有一點進步的成份。這正是對這個以為進步中的社會一大福諷刺。這種矛盾得到拉丁美洲讀者的一致共嗚。」P173
所以馬奎斯先生利用重複又重複發生的興起墮落橋段去隱喻拉丁美洲這種沒有改變沒有出路的百年景況。而且重複又重複的人物名稱,也是強調那種「不能改變」、拉丁美洲人民活在惡夢無限輪迴的宿命中。
「賈雷亞.馬奎斯用他的小說,讓我們不敢輕易地斷言非科學的生活信仰都是沒有意義的胡說八道。如果只是沒有意義的胡說八道,那麼頂多讀到第30頁,你就應該會將《百年孤寂》丟開了。」
(難怪我讀了30頁時真的有想放棄的念頭,因為以普世理性科學的眼光去讀這本書是不行的。)
當年的社會,在美國及歐洲理性及科技制度的大框架下,拉丁美洲注定沒有出路。所以拉丁美洲的人更傾向非科學的信仰與精神概念。而魔幻寫實主義也在拉丁美洲極為後流行。馬奎斯受西方作者的影響下,集百家大成寫下的《百年孤寂》,在拉丁美洲瞬間帶來了轟動。
「百年孤寂讓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一種和現在一般認定最基本的科學理性完全不同的人的情感文化存在。」209-210
楊照先生對文學及歷史有非常淵博的知識,他在研究《百年孤寂》一書上的參考書目更超過30本書,當中不單有馬奎斯先生的作品、亦有同期拉丁美洲有名作家們的作品。另外他亦參詳了其他文學家對這本書的一些解讀及評價。最後寫成了二百多頁的解讀,算是資訊與分析兼備,深入淺出地解說的《百年孤寂》的「雞精書」。他的細緻解讀提高了小弟寶在對再讀《百年孤寂》的信心與興趣。
未看過《百年孤寂》便去看這本解讀會有點摸不着頭,所以這個「看原著 - 看解讀 - 再看原著」迂迴次序似乎對理解經典文學來說是少不免的。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閱後感 - 完 43/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