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觸電》- 玩好一局人生遊戲

無論喜歡或者不喜歡都好,《風林火山》肯定是近期最有話題的作品。但是這套《觸電》在沒有什麼明星壓陣的情況下能夠慢慢贏得觀眾口碑,所以也慕名進場一看。

(電影送的記念卡若以HAPPY HOUR 4位隊員及其對應遊戲角色的構圖相信會更好 。另外,送柯煒林YES CARD - 個人不太喜歡。)

戲名叫「觸電」大概是「接觸電競」的意思吧?內容沒花假真的是談電競;「GG」、「CD」、「外掛」都是遊戲界常用的Term。遊戲角色內的人物無論爬欄杆、跳躍、拔槍、近身格鬥動作以至「開大絕」都很有電玩「格式」。隨着故事發展編劇也沒有忘記向大眾澄清對電競的誤解的意圖 - 電競不單是打機這麼簡單;需要的是專業訓練而不是隨便「課課金」就可以,需要的是作息定時有節制而不是捱更抵夜地沉迷;需要的是建立良好團隊溝通而不是形成社交障礙。而且亦需要資源,這也是在香港一切講求成本效益的社會下所難維持的事。

戲英文名叫Good Game,是在遊戲世界中稱讚對手表現出色的禮貌說話。個人覺得「Good Game」這個名稱改得挺有意思的。主角Solo (柯偉林飾)是一個電競高手,技術雖好的他往往又與隊友鬧意見,一向獨行獨斷的他在敗陣後被解僱了。這個故事就是描寫他如何在人生這個遊中玩一個 「Good Game」。

嶄新的電競題材配上老掉牙的勵志橋段,拍出來的娛樂及訊息表達效果都出奇地好。

演員方面,先後與廖啟智、吳鎮宇、周潤發演過對手戲的柯煒林擔上大旗。他遇上了吹水怪林敏驄這個「癲喪的實力派」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雖然我一向不太喜歡林敏驄那種「亂來」的德性,但他大概在導演約束下的「亂來」算惹笑又恰到好處。他的「不正經」為茶記中與伍姑娘嚴肅對話的一幕帶來了一點的喜感。令伍詠薇對電競一事態度上一下子改觀的橋段上減少了一點兀突。(個人總覺得林敏驄在這一幕的爆肚內容非常多,幸好見慣大場面的伍姑娘頂得住。不過作為分居了的夫妻,這個不合襯的配對又令我覺得「適合」起來。)此外,在遊戲中的角色Boss由盧惠敏演出,這種現實與遊戲虛擬角色的逆差亦很有遊戲感。

(配有盾牌裝備的BOSS造型不錯,由吹水怪操控。)

女主角陳穎欣的戲我實在看得少。稍有記憶的應該是「那年仲夏」中MARCO迷戀的長腿家姐一角吧。個人覺得她演技不算很好但對Solo發姣、與林敏聰的父母情也演得入形入格。但論光芒卻被演八爺的羅莽與演的馮素波老的一對搶下去。Yanny柯煒林在小賣機前的一幕原已有點浪漫,但配上兩老身後的加持下令這幕多了很多溫度。(個人心中明明覺得橋段很老土,眼淺的我還是不禁流起淚來 - 我的淚點也太低了。)

之後蘭姐病重勸八爺繼續出戰,這段劇情在起承轉合方便都跟伍姑娘態度改變上同樣留於兒戲。但一切勝在故事明快又簡單下又帶出一點可接受的感動勵志。

打機的故事當然要談談「畫質」。以港產片的特技與製作限制來說,故事內的遊戲畫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今時今日講求細節也做得極度細緻的遊戲世界來說這個程度的畫面是不夠,開大絕的畫面更是有點令人有點失望。但喜見拍攝遊戲感與動作場面在有限資源上做到緊湊的效果。看到Solo與Boss 最後合作的一個絕擊帶出的緊湊令我很深刻,整體表現已算不錯。

故事方面,主角SOLO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與一隊雜牌軍組成HAPPY HOUR參加電玩比賽,跌跌撞撞過關的情況下隊員漸漸建立了團隊關係,各人也在積極的操練下實力亦漸漸加強。遊戲不同的Mission條件增加了故事性。但個人覺得ER Killer隊作為王者隊伍應該有更強大的背景描寫。例如加插一段他們輕鬆地把強大對手輾壓的橋段,以展現這種雜牌軍挑戰高牆強弱懸殊的對壘感覺。由於故事都走向傾向明快但又過份簡單,對ER Killer的描寫只限於他們是三屆冠軍、以及預期5-10分鐘內打倒Happy Hour等輕視對手的驕橫選手。如果ER Killer能像井上雄彥所形容的山王工業那樣超級強大又個個超班,相信最後對決在較完善的鋪排下會更有看頭。

整體來說,主角由個性孤癖高傲,漸漸學懂關心、學懂團體合作的重要,最後在挑戰皇者一戰打出漂亮的一仗,並能把勝負放低重拾打機快樂的初心,一切一切都是典型的勵志風格(Boss那句「上斜落斜都是斜路」或主角那句「重拾打機的樂趣」都是相當老土的典型勵志對白,故事就是簡單交待得有點俗套。但將這份勵志風格放在電競的故事平台上又有一點新鮮的視覺,既有刺激的電玩打鬥、又有簡單的親情友情,更帶出了一些讓觀眾對有關電競討論的空間,個人覺得是一套絕對可以稱為「Good Game」的港產片。

後記:散場的時候,我發覺在場長輩觀眾不少。個人覺得這套戲算是老少咸宜,讓青年有點永不放棄的勵志感之外、給長輩感受溫情之餘,同時仍能了解多一點電競世界也算是一件美事。

《觸電》- 玩好一局人生遊戲 - 觀後感 - 完 - 85分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似乎沒有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以下是我其他電影觀後分享及主觀得很的評分: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熔爐》孔枝泳著 - 正義無聲

這是資深書友介紹的一本書。對我來說,又是一本由零開始認識的小說。回想起來,才發現這是第一次閱讀韓國作家的著作。

《熔爐》孔枝泳著 (麥田出版)

這故事講及主角姜仁浩,在太太的鋪橋塔路下離開首爾家人,遠赴霧津市作聽障學校慈愛學院的教師,並遇上了學生自殺的事件。隨後發現有聽障與智障的學童們在學校生活環境差、受盡虐待、甚至有同學受校長李江碩、行政室長李江福及老師朴寶賢的多次性侵犯。

作為菜鳥老師的姜仁浩,聯決曾是大學學姊、現職人權運動中心幹事的徐幼真,與及崔約翰牧師等人。與一眾權貴角力,為弱勢的一方爭取正義仲張。

整個故事令人聯想起2023年的港產片「白日之下」的橋段。更甚的事,理應幫助弱勢社群的三位當權人居然向弱小施暴,他們所欺凌的是物理上與社會地位上都難以發聲的聾啞青少年。更甚的是他們有着強大的宗教團體與政治人事撐腰。故事就在這強弱懸殊的狀態下發展。

故事發生地點在霧津,一個常常被大霧籠罩的地方。朦朧的視野營造了一個令未能發聲的聾人極度無助的氛圍。孔枝泳小姐的敘事簡單明快,內容沒有太多伏筆,但簡潔清晰得很有追看性。校長們那些禽獸歡不如的惡行。也在受害者金研豆陳琉璃金民秀等同學的證詞下交代得清清楚楚。

「翻譯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臉上滿是埋怨和驚愕,好像在說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年輕的翻譯低着頭咬牙切齒。他覺得好羞恥,好像自己變成對琉璃進行性暴力的犯人……蹂躪者單手就能捧起的小鳥般輕盈的小女孩,這種人竟和他住在同一個世界,仰望着同一片天空,真是令他恐懼。」

翻譯員在閱讀他們描述受性侵事情經過的手語而去向其他人道出之時,那份情緒上不斷受衝擊的描寫,令讀者們對青年們慘不忍睹的遭遇倍感揪心。讀起來感受是很悲傷的,但我還是很想快點讀下去,想快見證那幾位窮凶極惡的禽獸們繩之法的結局。(結果由半夜讀到差不多天亮)

「真寶的唯一缺點就是太懶惰了。真實總是驕傲永遠有自己的真實,赤裸裸地呈呈現出來,不做任何粉飾也不試圖說服。因此真實偶爾太令人突兀,太不合邏輯,也讓人不舒服。非真實的東西不斷地努力,掩飾矛盾之處……這個世界上到處忽視真實,也許有一定的道理。」(P137)

小說內容未到一半已差不多水落石出,只是幾位教職員的宗教及地方勢力太強大,令控告的過程處處遇上困難。確鑿的證據在財雄勢大的情況下也可漸漸被推翻。

「就算耶穌再來,也會被釘在十字架上,那些人以耶穌之名再次殺了耶穌。」崔牧師對惡人被獎學官處處包庇那份無奈,同時諷刺那些教會中的偽善。

「抵達霧津以來,姜仁浩的臉上第一次充滿光彩……看起來像年輕的祭司,也像抓着真理一角的修道僧。」

這時我想起聖經中所提到「真正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各書1:27)

庭上審訊的內容佔了書中不少篇幅,金研豆在被辯護律師盤問挑戰的那段扣人心弦,當中在認人與聲音測試的橋段都加強了審訊過程中的故事性。亦迫使惡人們需要使出庭外和解的最後殺着。

之後,仁浩民秀提到弱勢的父母接受了庭外和解的一段,帶出了權貴那種以大欺小,強迫弱勢息事寧人 ,無奈接受那份「道歉」的實況。

「這不是原諒!」有時對着強大勢力的惡行,我們也會自欺欺人地提到原諒。但其實「原諒」,我們根本沒有資格。

「謊言。世界這個大湖彷彿倒入黑糊糊的墨水,把四周都染黑了。在找回原有的澄淨之前,需要相當於謊言一萬倍的純潔能量。」(P207 )

如果本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心態去希望有一個故事大圓團的結局,就像「白日之下」一樣,也許會有些失望。讀者們也許都希望仁浩成了英雄,但他最後的決定太寫實了,但這個故事的寫實,不就是它好看的原因嗎?

當男主角被辯方揭發過去醜事的時候,劇情急轉直下。這時候徐幼真想到「到底誰要為這些事情負責?」的問題。警察、律師、婦產科醫生、檢察官、都好像都是罪魁禍首,但其實又不盡是。問題是人還是制度?女主角這段的自白對讀者來說是一個很有反思空間的地方。

「想改變世界的心情,從我父親死後就放棄了。我現在只是為了不讓別人改變我而奮戰。」(P217)

女主角這句對白深深的感動了我,要改變世界從來都不容易,甚至可說是不可能,但我們卻有奮戰不被世界改變的一點綿力吧?

本書籍由南韓光州聽障學校學生遭受校園性侵害的真實新聞事件為起因,揭露身障者人權的困境……以及法庭對弱勢者的不友善及保守迂腐等。但這書的出現卻喚醒了南韓社會的關注,因而影響南韓政府修改性侵防治法與社會福祉機構法。這些消息對閱讀後鬱鬱不歡的一眾讀者來說,算是一種安慰吧。

《熔爐》孔枝泳著 - 正義無聲 - 閱後感 - 完 51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NEW!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長恨歌》王安憶著 - 與舊上海一起消逝的王琦瑤 NEW!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 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

《咆哮山莊》艾蜜莉.布朗特著 愛與恨的呼喊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投資理財類別︰















科幻類別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當代小說





其他類別



- 完 -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合署 - 與孩子的文字約會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我很喜歡讀龍應台女士的著作;筆風幽雅而充滿感情,用字幽默但不失感性、文字淺白卻又令人深思。

原本對她的兒子安德烈沒太大興趣。「不就是一個母親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嗎?」而且個人對封面 - 一個close up 也沒甚興趣。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不就跟《目送》的內容太相似了嗎?

發現「合著」一詞令我對書的興趣大增;一本由龍應台女士與剛成年兒子安德烈先生以相通書信輯成的書。作為家長,對少年人想法上的那份好奇、對文化差異的那些興趣、對兩代以文字連結那種羨慕,總有去讀畢此書的因由。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P5)

書的開端,龍女士訴說的就是伴隨孩子成長而來的隔閡。

以36封書信成書的作品,母子一來一回讀來相當輕鬆有興味。安德烈小說寫信給母親是基於「稿費」,但字裏行間可看見他從敞開心扉、蝪所欲言而得來的那份喜悅。在此分享一下當中較深刻的內容:

第二封信 - 為誰加油?

這封信,母親談及國家成份認同。

「一份本來可以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香土之月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一經操弄就會變形。但是有一個相反的東西卻是我很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歸屬:恥感。」(P24)

她很直接的表達國家以為恥的事令她更認定自己對國的歸屬。我在想 - 公務員關鍵時侯失蹤、桌球賽未完送客、可以看不能坐我熱氣球……這些恥,讓我知道我是香港人、或者是中國香港人。在歸屬的感受上我跟作者算有一種共嗚。

「成年人鎖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裏,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了。」(P63) 母親親期望學習去「問」、去「瞭」,不是像政權的只懂「判」。我想這一點為父母、以至成年人來說的也要好好學習的態度。

作為人氣作家,龍女士文筆之優美是預期之內。但作為一個二十左右的青年,不單文筆流暢,對社會文化的理解、對事情的想法都十分成熟而有洞見。兒子的書信原是英文書寫,在龍女士的翻譯及批改下或許間接提昇了其作品質素。但在思想的表達上,兒子精彩又有感染力的文筆絕對是出於自身修養,這點很令人欣賞。

「我也知道,物資滿到一個程度,就失去意義,但是我仍舊享受物質的滿。」(P70) 自身無力革命去改變社會而自省的心思,成熟得令人深刻。18歲的青年,文字之間顯出了對社會的認知、生活的智慧與深度。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除了作者母子以外,書中也提及小兒子菲力普的部分。

「極左跟極右,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像是往兩個相反方向走,其實最後會碰頭,一樣恐怖。」(P114) 

這是小兒子對左右兩派政治思維的批判,年僅15歲的他對政治有如此睿智,實在是叫今日的年輕們、包括我這個中坑感到汗顏。也可見歐洲人對文化及關心社會及政治上有很好的基礎操練,亞洲人也許都是經濟搵食要緊,兩者差天共地。

第17章 你是哪國人?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P136)

母子的交流間表現出上一代與新一人對國藉、家鄉、身份認知上的分別。母親自命終其一生也沒有一個可回去的「家」。孩子卻不同,即使一定要離開自己成長德國小鎮,即使如何不捨,有一天仍可回到這個成長的家鄉。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這一段提到母子對香港的看法 - 兒子認為香港除了連鎖咖啡店之外,沒有閒坐思想的根。

「我有時很想問走在路上趕趕趕的香港人:你最近一次跟朋友坐下來喝一杯很慢、很長的咖啡,而且後面沒有行程,是什麼時候?」(P159)

母子討論到香港人那份「不停運作」,令香港人很有共嗚。(讀完此書的週末我約了幾位好友喝咖啡。本作算可以打破慣性慢慢來一口,最後還是有事「叩上門來」‥‥‥)

第30封信 KITSCH

Kitsch大概是「低俗藝術」的意思,兩代對此有很不同的看法。母親看「仙樂飄飄處處聞」是歐洲的經典,百看不厭。但來自歐洲的兒子與朋友們卻覺得它太「甜」,KITSCH得要中途離場。

兒子列出十大Kitsch清單,盡見幽默感:

「Kitsch清單七、勵志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恆,愛心……」(P243)

我已不年青了,但讀來滿有共嗚。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香港政府好像有一種特異功能,只要是她想作的事情,都可以把它塑造成「萬眾一心」的樣子。」(P264)

這句所說的是香港政府對推行禁煙政策上的「效率」。從歐洲成長後來到香港,安德烈以第三身的角度看香港的奇怪事情,這一點令作為香港人的我很深刻。

他覺得在禁煙的修例的事上,顯出香港人及媒體對「公權力」都不太重視(P265)。其實我在COVID的時候我也有類似感受,就是一個「防疫」的原因,人民無條件地交出「公權力」,大眾及傳媒都接受這種「授權」。何時人開始沒有選擇醫治方法的權利?何時人類接受被假定有病論?何時人沒有拒絕入侵式醫療手法的權利?這等現象在西方是少有的。只能夠說人民沒有興趣談論的,媒體為了迎合大眾也就沒有把資源投放在「討論與批判」這部份。

在今日這個每句話也要三思的情況,情況更加嚴重。香港人慨嘆社會改變,個人覺得改變某程度上是人民思想上的依附與授權所造成的。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讚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評我‥‥‥至於人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習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P277)

兒子對社會、個人都很有的想法,也很樂於表達。母親以一個肯定又耐心、謙卑又開放的態度去引導回應,一段很美的溝通,一幅很美的圖畫。


兩母子的chok看來有點怪,但我卻喜歡這種感覺。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母親再次談及小兒子菲力普敏銳的觀察力。年紀小的他在一次與華人的溝通中,發現成年人有一個特徵 - 當問及別人孩子問題的時候,眼睛卻是向着父母。在與小朋友的直接溝通上,卻常以「他」這第三人稱。表現出「將小孩當作是一個不獨立的個體」的態度。

但是,覺得可獨立了的年輕人卻不受這一套。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兩代溝通,互相坦誠帶來感動;歐亞兩個地域、母子兩個年代上差異所帶來的啟發;他們對香港的讚美與批評又帶來了共鳴。整體來說,龍女士的作品加入了兒子的文字,本有的親情溫度上加了種強大的對流,令讀者再三回味。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合署 - 與孩子的文字約會 - 閱後感 - 完 52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電影分享老麥的電影專頁
閱讀分享老麥的閱讀專頁 (推理 / 文學 / 健康 / 理財)
日本專頁︰老麥的日本旅遊專頁 (東京 / 大阪 / 沖繩 / 九州)
北上專頁︰老麥的北上旅遊專頁 (廣州 / 深圳)
泰國專頁︰老麥的泰國旅遊專頁 (曼谷 / 布吉)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文學類別

《小團圓》張愛玲著 把破碎團圓在一起的故事 NEW!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NEW!


《長恨歌》王安憶著 - 與舊上海一起消逝的王琦瑤 NEW!

老人與海 海明威著 - 就是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

《咆哮山莊》艾蜜莉.布朗特著 愛與恨的呼喊

**《目送》龍應台著 - 目送的人、傾出的情

*《雙城記》 狄更斯 再黑暗的世界也需要光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呼蘭河傳》 蕭紅著 - 寫的是河也是人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著 - 生死間的三角關係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著 - 談生死的童話故事(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投資理財類別︰















科幻類別

教養類別

基督教書藉

生活及健康

當代小說





其他類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