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我很喜歡讀龍應台女士的著作;筆風幽雅而充滿感情,用字幽默但不失感性、文字淺白卻又令人深思。
原本對她的兒子安德烈沒太大興趣。「不就是一個母親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嗎?」而且個人對封面 - 一個close up 也沒甚興趣。訴說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不就跟《目送》的內容太相似了嗎?
發現「合著」一詞令我對書的興趣大增;一本由龍應台女士與剛成年兒子安德烈先生以相通書信輯成的書。作為家長,對少年人想法上的那份好奇、對文化差異的那些興趣、對兩代以文字連結那種羨慕,總有去讀畢此書的因由。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P5)
書的開端,龍女士訴說的就是伴隨孩子成長而來的隔閡。
以36封書信成書的作品,母子一來一回讀來相當輕鬆有興味。安德烈小說寫信給母親是基於「稿費」,但字裏行間可看見他從敞開心扉、蝪所欲言而得來的那份喜悅。在此分享一下當中較深刻的內容:
第二封信 - 為誰加油?
這封信,母親談及國家成份認同。
「一份本來可以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香土之月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一經操弄就會變形。但是有一個相反的東西卻是我很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歸屬:恥感。」(P24)
她很直接的表達國家以為恥的事令她更認定自己對國的歸屬。我在想 - 公務員關鍵時侯失蹤、桌球賽未完送客、可以看不能坐我熱氣球……這些恥,讓我知道我是香港人、或者是中國香港人。在歸屬的感受上我跟作者算有一種共嗚。
「成年人鎖在自己的慣性思維裏,又掌握訂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為是了。」(P63) 母親親期望學習去「問」、去「瞭」,不是像政權的只懂「判」。我想這一點為父母、以至成年人來說的也要好好學習的態度。
作為人氣作家,龍女士文筆之優美是預期之內。但作為一個二十左右的青年,不單文筆流暢,對社會文化的理解、對事情的想法都十分成熟而有洞見。兒子的書信原是英文書寫,在龍女士的翻譯及批改下或許間接提昇了其作品質素。但在思想的表達上,兒子精彩又有感染力的文筆絕對是出於自身修養,這點很令人欣賞。
「我也知道,物資滿到一個程度,就失去意義,但是我仍舊享受物質的滿。」(P70) 自身無力革命去改變社會而自省的心思,成熟得令人深刻。18歲的青年,文字之間顯出了對社會的認知、生活的智慧與深度。
第13封信——向左走,向右走
除了作者母子以外,書中也提及小兒子菲力普的部分。
「極左跟極右,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像是往兩個相反方向走,其實最後會碰頭,一樣恐怖。」(P114)
這是小兒子對左右兩派政治思維的批判,年僅15歲的他對政治有如此睿智,實在是叫今日的年輕們、包括我這個中坑感到汗顏。也可見歐洲人對文化及關心社會及政治上有很好的基礎操練,亞洲人也許都是經濟搵食要緊,兩者差天共地。
第17章 你是哪國人?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着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P136)
母子的交流間表現出上一代與新一人對國藉、家鄉、身份認知上的分別。母親自命終其一生也沒有一個可回去的「家」。孩子卻不同,即使一定要離開自己成長德國小鎮,即使如何不捨,有一天仍可回到這個成長的家鄉。
第20封信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裏
這一段提到母子對香港的看法 - 兒子認為香港除了連鎖咖啡店之外,沒有閒坐思想的根。
「我有時很想問走在路上趕趕趕的香港人:你最近一次跟朋友坐下來喝一杯很慢、很長的咖啡,而且後面沒有行程,是什麼時候?」(P159)
母子討論到香港人那份「不停運作」,令香港人很有共嗚。(讀完此書的週末我約了幾位好友喝咖啡。本作算可以打破慣性慢慢來一口,最後還是有事「叩上門來」‥‥‥)
第30封信 KITSCH
Kitsch大概是「低俗藝術」的意思,兩代對此有很不同的看法。母親看「仙樂飄飄處處聞」是歐洲的經典,百看不厭。但來自歐洲的兒子與朋友們卻覺得它太「甜」,KITSCH得要中途離場。
兒子列出十大Kitsch清單,盡見幽默感:
「Kitsch清單七、勵志大海報及卡片——這種海報,一定有美麗的風景,寧靜的海啦,山啦,森林小徑啦,一定框個黑邊,然後寫著大大的主題:智慧,誠實,毅力,有恆,愛心……」(P243)
第32封信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香港政府好像有一種特異功能,只要是她想作的事情,都可以把它塑造成「萬眾一心」的樣子。」(P264)
這句所說的是香港政府對推行禁煙政策上的「效率」。從歐洲成長後來到香港,安德烈以第三身的角度看香港的奇怪事情,這一點令作為香港人的我很深刻。
他覺得在禁煙的修例的事上,顯出香港人及媒體對「公權力」都不太重視(P265)。其實我在COVID的時候我也有類似感受,就是一個「防疫」的原因,人民無條件地交出「公權力」,大眾及傳媒都接受這種「授權」。何時人開始沒有選擇醫治方法的權利?何時人類接受被假定有病論?何時人沒有拒絕入侵式醫療手法的權利?這等現象在西方是少有的。只能夠說人民沒有興趣談論的,媒體為了迎合大眾也就沒有把資源投放在「討論與批判」這部份。
在今日這個每句話也要三思的情況,情況更加嚴重。香港人慨嘆社會改變,個人覺得改變某程度上是人民思想上的依附與授權所造成的。
「安德烈,一半的人在讚美我的同時,總有另外一半的人在批評我‥‥‥至於人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習去「抵禦」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P277)
兒子對社會、個人都很有的想法,也很樂於表達。母親以一個肯定又耐心、謙卑又開放的態度去引導回應,一段很美的溝通,一幅很美的圖畫。

兩母子的chok看來有點怪,但我卻喜歡這種感覺。
第35封信 獨立宣言
母親再次談及小兒子菲力普敏銳的觀察力。年紀小的他在一次與華人的溝通中,發現成年人有一個特徵 - 當問及別人孩子問題的時候,眼睛卻是向着父母。在與小朋友的直接溝通上,卻常以「他」這第三人稱。表現出「將小孩當作是一個不獨立的個體」的態度。
但是,覺得可獨立了的年輕人卻不受這一套。
「安德烈,我在面對你們的「歐洲價值」,心裏覺得徹底的失落。可是,轉念想想,你們倆,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們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累」呢?」
兩代溝通,互相坦誠帶來感動;歐亞兩個地域、母子兩個年代上差異所帶來的啟發;他們對香港的讚美與批評又帶來了共鳴。整體來說,龍女士的作品加入了兒子的文字,本有的親情溫度上加了種強大的對流,令讀者再三回味。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安德烈合署 - 與孩子的文字約會 - 閱後感 - 完 52 /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
推理小說︰
*《半自白》橫山秀夫著 要守護誰?NEW!
文學類別︰
《百年孤寂》- 賈西亞.馬奎斯著 拉丁美洲的文學經典 NEW!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 活着是為了說故事》 楊照著 - 解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意義
《半生緣》張愛玲著 錯過了便回不去 NEW!
《罪與罰》 Crime and Punishment 杜斯妥也夫斯著 - 以思想為戰場的故事
*《傲慢與偏見》 珍.奧斯汀著 - 人性的兩大弱點(漂出)
《魯迅散文選》 - 魯迅 著 (楊澤編)- 走進當代文人的世界 (保留)
*《圍城》錢鍾書著 - 沒有蕩氣迴腸、卻語重深長的愛情故事 (保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