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樣說,人類還是不可能完全釋放動物,他們只會更小心翼翼地去改變動物習性及生物性,不斷改頭換面,以不同方式去滿足征服的慾望。」

「幫隻狗剪聲帶嘅人正一人渣!」(「人渣」二字原本是粗口,為了配合讀者的舒適感我將它改為意思相近的「人渣」。)
記得多年前跟一位養狗同事風花雪月時他出了此言。他大概的意思是不應因狗吠的騷擾而剝奪狗應有「說話」的權利。
「那"閹割"牠們豈不是一樣嗎?」我沒有養寵物,所以問題多是出於風花雪月的需要多於質疑。
「狗隻不閹割會易染上傳染病,情況不同。」
這時我想:如果有日身邊的人跟我說,為我的健康着想還是需要閹割我,我應該會「跟他死過」。
讀此書時不禁想起這件瑣事。
《慾望與馴化》謝曉陽著 (印象文字出版)
這本書所要討論的就是有關人類為了滿足慾望而去剝削動物權益的事。作者雖稱它是一本「入門書」,但此書在資料蒐集與文章參考取材上絕不草率。作者就書中九個題目所引用的參考書本、自身搜集追訪得來的資料,謹慎程度達到了論文級別。這對我這等大眾讀者來說絕對是深入淺出。
嘗試分享自己較深刻的內容:
第一部 - 慾望的起源:所談的是有關狩獵動物的考古、資料、歷史與宗教。
01從狩獵到信仰:人和動物的不歸路
作者參考了很多考古學的資料,以追溯人類如何提升自己手中的武器,得以從「動物生態圈」中躍升到駕馭萬物的地位。
作者亦歸納出可被馴養的野生動物的必備條件,包括草食、生產效率高、可在人工環境交配、動物性格等。
02 圖騰與動物:秩序的結構與流動的定義
很多動物先天都有能人所不能的伎倆,所例如力量、飛行、繁殖力強等等,所以都被古人視為神明。其中更有「龍」這個虛構動物。但這些動物神化的傳說,往往是當權者對自身利益所延伸出來的思想。例如埃及神「拉」以老鷹的狀態出現,表達的正是當權者的智慧與權力。
03 動物與食物:權力、文化衝突於宗教禁忌
印度教對牛的敬畏、與穆斯林以豬為不潔物的信仰,形成了飲食習慣上一不吃牛一不吃豬所帶來的衝突。
本篇亦提到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時候帶入了牛奶文化。
第二部 - 慾望之張狂:人類對動物的需要,可不是只有吃魚狩獵這麼簡單。消費、權力、炫耀、娛樂,都大大為動物圈帶來厄運。
04 動物園、植物者征服大自然的慾望旅程
本篇提到動物園的歷史來自於貴族的掠奪與權威象徵。例如歐洲軍隊征服非洲的時候的時候把非洲的獅子老虎帶回歐洲展示,是一種權力及勝利的炫耀。這種滿足人類求知與虛榮的活動慢慢普及平民,成為了一門生意。近代的動物園雖然都樹立了「保育」與「教育」的正義旗幟‥‥‥但在履行上又達到了多少?
「香港動植物公園」亦是在英國殖民的情況下建立,立園的原因多少是代表英國對植民地的統治權。
個人感受:我想起幾年前在某一個動物園看見一隻在鐵籠門口手舞足蹈,狀似向途人求救的黑熊。又想起在沖繩美之水族館看到的超大鯨魚。


對橫空出現的巨物,我跟各遊客一樣心表驚嘆。但快樂過後又多了一番沉思 - 把這些動物的一生都困起來,真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或我們的小孩們去認識他們嗎?
05 動物娛樂化:從血腥馴訓到技術規訓 - 所說的是動物在精彩表演背後的辛酸
最有印象的是作者訪問香港第一位馴獸人 - 蕭國威先生。他在訪問中分享了很多與肉食動物相處的經驗,包括餵飼、接觸、甚至醫治。蕭先生所用的訓練方法雖然沒有鞭打,但當動物在長期被困的環境下也偶有情緒反常的時候,在他的馴養經驗中也試過親手殺死兩隻情緒突然失控的猛獸。
個人感受:近年馬戲團已沒有兇猛動物表演的環節,我想也是基於大眾對動物訓練上使用擊打的批評。但當我想到原來精彩的鯨鯊海豚表演背後也可能為他們帶來了不必要的禁錮與勞役,我們是否不要再鼓勵這個捕獲所帶來的生意?
另一方面,熊貓其實在自然的生活環境下才容易交配,人類為了利益卻硬要在園區進行人工的介入。在電視看到那些自名為熊貓fans,對小熊貓誕生在「牢獄」那份興高采烈,一窩蜂帶同應援物品去動物園打卡 - 個人感到有點兒嘔心。
另外作者也提到賽馬活動對馬匹健康的影響,他舉了當年的名駒「龐德」為例,能力「超班」的牠當年比賽都是背150磅,結果在過渡勞役之下提早退役,最後人道毁滅。另一方面,為了培育出更強更快的馬匹,牠們在配種上都受到一定科技上的控制。動物不單止生活,連基因與構造都被人類硬改造了。
「再怎樣說,人類還是不可能完全釋放動物,他們只會更小心翼翼地去改變動物習性及生物性,不斷改頭換面,以不同方式去滿足征服的慾望。」(p142)
06 寵物文化:工業革命與消費主義 - 討論的是寵物的發展
寵物的確是幾溫馴又可愛,但起初大量的繁殖來自工業革命後中產對牠們的喜愛。
個人感受:個人經驗很多朋友對寵物都十分愛護,視他們如家人一樣。但牠們之所以在歷史上出現,原本是出於慾望與野心。所以個人絕對不抗拒養寵物的行為。不過最好都是「唔好閹佢」。(所以我肯定我不會飼養,要不然我一定會因為怕煩而閹了牠。)
第三部 - 慾望與理性 - 討論的是動物權益的哲學與保護動物的法規發展
07 動物倫理篇:哲學家眼中的動物
不同哲學家對動物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以聖經為本,動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供人管理與食用。
(就個人而言,「管理與食用」其實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我想上帝不會介意我們捉魚來吃。但我想上帝絕對會介意我們只抽起魚翅,然後將魚的其他部份掉回大海由牠慢慢死去的行為。)
眾多哲學家中,我對彼得辛格「動物解放」的論說最深刻。他分享自己「反對動物實驗及農場動物,不是由於對動物特別「有興趣」或「愛」,而是目前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是不公平的,是一種「物種歧視」。」
「今天飼養動物者,口口聲聲說非常愛動物,把動物打扮成像自己的樣子,這一切,說穿了,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表現,一種愛自己的表現,而非尊重動物本身作為一個生命主體。」(P215)
另外,彼得辛枱又指出動物具有感受痛苦和快樂的能力,但沒有預是未來的能力。意思是面對即將結束的生命時,動物是沒有痛苦的,所以彼得辛格主張在動物有生之年,不應對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P217)
08 動物保護運動:從防止殘酷對待到動物權益 - 談及有關保護動物團體的誕生與發展
最有印象的是提及香港在50年代反對食狗運動的誕生。這原來是基於當時瘋狗症的流行,間接製造了這個運動成功的契機。
作者又提及是綠色和平船隻在反對法國核彈試驗的時候被擊沉的殘忍事蹟。
令人不禁想到:人類發展會肆無忌憚地犧牲動物,甚至犧牲人類。
09 動物保護法:人類的規範?動物的主題?討論的是人與動物的公平如何由法例去界定。
讓動物不需要「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其實在不必要上也很難有明確的定義。而且就如動物農莊所講「動物之間是公平的,然而某些動物是享有特別的公平」。例如在香港駕車撞死牛是需要賠償,但貓狗卻沒有這方面保障。(當然話說回頭蟑螂也是動物,所以這些討論有點無休止的感覺。)
「不必要的痛苦」作為衡量虐待動物的準則,這個準則是怎樣來的?(P252 )
作者又引用了2003-2009年時玲玲馬戲團訓練大象合法與否的爭議上去帶出法律在保護動物上的漏洞。
這本書以不同角度探討動物的權益與價值,如何與人類的需要與慾望產生的矛盾。個人覺得這種對動物的剝削也是來自每個人累積而來的慾望。而且古代人對不同膚色的奴隸、以至女性都呈現了那種滿足自我中心的慾望。甚至今天的家長對小朋友、上司對下屬、伴侶之間‥‥‥動物也許只是形形式式的操縱慾望中的其中一闕悲歌。
我在細想,若然大家對看動物表演少點興趣,對被困動物少點興高采烈的自傲感‥‥‥也許在幾十年後可為動物的真自由帶來一線曙光。要看動物,個人覺得還是去濕地公園,拿着望遠鏡,看看由南半球飛來過冬的雀鳥好了。
《慾望與馴化》 謝曉陽著 - 是寵愛還是慾望? - 閱後感 - 完 44/40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才不足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為個人特別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