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信徒來說,就是對非信徒來說,「浪子回頭」應該也是一個不會陌生的故事。不過,我一向都覺得,聽過不代表熟悉,熟悉亦不代表實踐得出來,今日實踐得出亦不代表持之以恆‥‥‥
講題:因着愛.回家 (路15:11-32)
日期:2024年12月1日
講員:駱綺雯姊妹
「信仰其實是回家的路,一條返回天父家的路。」
耶穌說浪子比喻一事的背景:(路15:1-10)耶穌與稅吏及罪人一同吃飯,被法利賽人及文士批評。於是耶穌就引用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是找回失了的羊,第二個尋回失了的錢。第三個比喻就是失而復得的人 - 失去了的人就是那位浪子了。
無論失去了什麼東西,比喻的過程都是三部曲:失去、尋回、歡喜慶祝。
浪子回頭的三位人物就是一位父親與他的兩個兒子。
小兒子心裏沒有家,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人生,追求更多而滿足自己的慾望。回家的動力來自「醒悟」。最後放開自我,甘心作一個下人的心態下回家。
浪子回頭的故事,讀者很多時候重點都會落在作為浪子的小兒子身上。
但其實大兒子心裏同樣是沒有家,因為他不明白「恩典」是什麼。當弟弟要離家出走的時候,大兒子不聞不問。當小兒子回來的時候他亦毫無感覺。家的事跟他都好像沒有關係。
唯一讓他介意的,是父親為慶祝浪子回來而宰了一隻牛犢。(我當刻想到的:對「大細超」的父親感到生氣 - 人之常情。)
大兒子每天安守本分地工作,也許亦是對家的一個誤解。他渴望工作可以換取恩典。卻不明白恩典就是天父無條件地付出。
講員引譚日新生先生在《活待當下、過好今天》的一席話:「不是成功帶來快樂,而是快樂本身就是成功。」大兒子渴望成功,欲不體會在家的快樂。
故事最後一位主角便是父親,他常常以愛等待我們。對回頭的小兒子,他預備最好的等待他回家。但另一方面,當大兒子在門外獨自生氣的時候(個人用俗語說這是搞串PARTY的大兒子),他卻親自出去好言相勸,豈不也是一種「愛能超越一切」的表現嗎?
法利賽人與維道之士總是會擅自地將某些人標籤定為罪人(收稅的人一定是罪人?),他們的思想都是限制着上帝對人的愛。
有時候,我們或會認為有一些罪讓我們不能完全回家,但在上帝忍耐與寬恕的愛中,並不是這樣。
書籍分享 -《從聖經亮光看 - 教會素質增長》吳主光著 - 以謙卑心去造就別人的大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