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星期五

書is Interesting - 《從聖經亮光看 - 教會素質增長》- 吳主光 著

 


「弟兄,給你介紹一本書,書的重點就只有4個字 -  "彼此相愛"。」

有一天一位主內的長輩向我推介這本書。

對此我是很高興的,一來我喜歡看書,二來「張良受書」,被前輩看得起豈不是應該高興?

從他手上接過來一開,書中有很多各種顏色的間線。在序言第一頁提及大使命一段中,「遵守」二字被有力地圈上。


「好一個專注遵行大使命的弟兄!」我是以這種帶點敬意的心開始讀這本書。

身為「平記」人,作者吳主光先生的書我當然拜讀過。十多頁的自序,主光哥強調的是「神重質不重量」,教會增長要以質為重。一向老實不客氣的他在序中已點名指出一些流行的「教會增長學」所存在的教會問題,例如他指出「標竿人生」作者華理克RICK WARREN以「市場調查式」教會營運手法的錯謬,令教會雖大人數雖多,卻以「討人喜悅」代替了「討主喜悅」。主光哥在書中以很多聖經例子,說明了神從沒有先在乎人數,反而教會若重質,量是自然會提高的。這樣有根基的人數提高才夠穩健。

在此分享一下個人在十三個單完中比較深刻的地方:

第一章 - 「教會增長學」的起源

筆者單刀直入指出「靈恩派」跟「新派詩歌」的一些問題。外表的「熱鬧」不能帶來「靈性上的復興」。他的總結是「不要只追求情緒化而不愛真理」。

第二章 - 聖經中的教會增長真理

聖經中的耶穌跟保羅都不是一個「迎合人」的佈道者,甚至不下一次有些言論相當「趕客」。筆者亦用了馬太福音13章八個比喻去看教會增長 - 總括來說 一 只有真信、在好土真紮根的信仰才有真成長。

第三章 - 「平安福音堂」的蒙思見証

這一章主要提及「平安福音堂」的發展史,當中有起有跌,亦經歷過無數神蹟 (例如大火燒到教會門口停下來的經歷)。不過,個人最深刻是筆者提到1975年的情況,那時因為聚會人數太多,教會在聚會地方不夠的情況下唯有注重會友靈性上的更新而放輕傳福音的力度,但結果是那年聚會人數由200人增至330人,也印證了「有質自然便有量」的道理。 

另一個令我很深刻的筆者記述是於1977年平記以三十萬買入「九龍城堂」的一事。

「長執會」為此事討論至凌時‥‥‥畢竟三十萬在當年絕對是天文數字。

有人說:「除非我們不吃飯!」

另一人說︰「對了,不吃飯就可以!」

又有一人說:「對對對,節衣縮食是一個辦法。」

這一段感動我的不止是那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熱血,而是在會中的每一位都把教會的事視為自身有份的事。我想我大概不會想到,為建立教會自己要有「少吃一頓飯」的覺悟。

第四章 - 「平安福音堂」蒙思的屬靈因素

筆者在書中多次提到1994及1998年福音派與天主教簽訂的 "Evangelicals and Catholics Together"宣言。當年天主教代表願意接受「四個唯獨」中三個:「唯獨基督」、「唯獨信心」、「唯獨恩典」,但就否定了基督教「唯獨聖經」這個核心。但其實高舉「聖經是信仰唯一權威」對教會發展卻是十分重要。「平安堂」按著聖經的教導,重視擘餅紀念主聚會、重視「人人皆祭司」可以參與事奉的聖經教導,這些綱要對我來說影響也很大。我想如果我身在大教會聚會,唱歌麻麻地既我應該沒有事奉的機會。


第五章 - 從「會幕模式」研究崇拜聚會

不少讀聖經的朋友都會有「死在曠野」的問題,所指的是「出埃及記」上半部的情節精彩得可以拍電影,十分易讀。下半部經文提及「會幕」建造要求,內容「悶到要死」就難以繼續。筆者試從「會幕」建造上的所有要求,深入淺出地去說明上帝最看重崇拜上的「質」是甚麼,令剛剛爬出埃及,還在利未記中悶宰牛一身血而不知所措的我,多了很多啟發。

第六章 - 從「基督身體模式」研究配搭究事奉

筆者引用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提到的信徒的五種功能。來解釋要建立教會也離不開這些教導、傳福音、講道等的工作。其中他指出傳道的功能常常被誤以為是一年辦幾個佈道會的事務,其實更需要的是推動每個人「傳福音生活化」。另外筆者也提到稱呼和職位根本不是重要議題,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有沒有發揮建立教會的功能,不分你我地成就教會這個「基督的身體」。我想這就是長輩所指的「彼此相愛」吧?



第七章 一 從「神家模式」研究教會生活

這一段我最深刻的地方是筆者提到的「靈統關係」,亦即是把教會視為靈性上的家的概念。這一點對現代人來說是很難做到。另外筆者亦很大膽提及「順服」有時優於「民主制度」一 這個在現代社會很難接受的概念。他引用了很多聖經例子說明人越多,意見越一面倒的情況下越有機會敗壞的實情。(例如民數記中12探子當中有10個人反對攻取迦南,只有兩個人明白上帝的心意支持照攻。這個少數服從多數的決定,令以色列人耽誤了不少時間,失卻了很多福份。)

第八章 一 從初期教會研究屬靈會議的原則

此段筆者引用了幾段聖經中提及使徒會議的事蹟,來說明「教會長老執事會」對教會增長的重要,當中提及出席會議的態度及會前的準備功夫。自問平日開會也少了這種預備議題的認真態度。另外我也很喜歡筆者嘗試將「小事」跟「大事」並列清單,在有關真理與聖經原則上的大事上執着。小事即使有意見分歧,但是也盡量互相遷就,以減少爭論的需要。

第九章 一 從初期教會研究教會質素增長

聖經描述初期教會的狀況,筆者指很多現代教會以初期教會為仿效對象,但專注卻流於表面模式。例如不同派別會對浸禮的要求有不同的理解。但筆者指出初期教會之所以增長得快,最重要的並不是模式,而是門徒對神的話「扎心」,對守著真道「恒心」,以及弟兄姊妹「同心」的素質。

第十章 一 重啟啟示錄七書信研究教會質素增長

啟示錄的七間教會,上帝提醒他們的都是「重質不重量」。甚至撒狄與老底嘉這些人多勢眾的大教會被主批評得更嚴厲。而提示中也有很多對教會與惡人結黨的批評,說明了在教會增長上與不同原則的群體妥協,也不是一個主喜悅的出路。

第十一章 一 弟兄和睦同居與教會合一

筆者一向也強調基督教與天主教不能合一,甚至以一些很嚴厲的字眼來形容天主教或一些異端。但他其實也認同聖經眾教會要合一的原則。

這一篇,個人很喜歡筆者用了三個代表人物解釋教會合一,分別是保羅、約瑟與大衛。保羅為了教會合一,沒有在一些被教會誤會甚至被論斷的情況下與人反目;約瑟在不斷被出賣的人生中仍然尋求上帝的心意,原諒所有失信於他的兄弟以追求合一:大衛,作為一國之君為了團結十二支派上往往亦以大局為重。

不過筆者亦再強調一點 一 「一主一信一洗一聖靈」這些基要真理上卻不能因為「務求合一」而妥協。

第十二章 一 小心群眾心理作祟的假復興

筆者提到由耶穌到保羅的年代,群眾聚集的時候問題也會隨之而多,所以二人講論都不是為了討好大眾。我們亦要小心在群情洶湧下迷失,以致教會產生混亂。

第十三章 一 末世時代教會漸漸停止增長

最後一章 一 筆者引用很多經文提及教會末後的狀況。那時,教會人數只會大幅減少。由於假信徒人數比真信徒還要多,所以再一次強調民主可能會衍生的問題。而在「量」不能挽救的大末後日子,「質」的保持才是最重要。


總括來說,筆者在書中多處引用了聖經,從多角度去談及教會如何能穩健增長,作為帶領教會的人如何仿效初期教會重質地建立神的家。一面讀,一年想起騰近輝牧師寫的另一本著作「偏差與平衡」,當中有一段提及教會的「質與量」,藤牧師說上帝要的是「質」。所以我們若是追求「量」也應該是為了「質」的緣故下去追求。他引用要撒種的比喻,如果照計數四分之一聽道的人能結果子,那麼加大聽道的人數結果子的人數應該也會相繼增多。

兩位在解讀聖經都很有權威的筆者在「質同量」意見方面上看來有少少不一樣,但是我認為那個重「質」的要素是一致的。

長輩說這書重點的是「彼此相愛」,這絕對是信徒間應有的「質」。而我,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是那份「除非不吃飯!」的投入感。

以這種壯士斷臂的決心,加上「看輕小原則來成就大原則」那謙卑嘅心去造就別人,建立教會。

這樣,不單止對神的家,相信也是對自身建立有好處的事。


(糾正自己駝背的問題難,改善自己的素質更難。共勉之。)


收書日期:2024/5/4

完成日期:2024/5/17

閱書報告:2024/5/17

再一次感謝推介此書的弟兄。


以下是其他書籍分享文章連結:

書is Interesting - 《孩子的同行者》- 董淑貞 著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1/is-interesting.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