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不赦之罪》- 寬恕定義的再思

 「這人應當知道:那使一個罪人從他的迷途中回轉過來的,將拯救他的靈魂脫離死亡,並且遮蓋眾多的罪孽。」(雅各書 5:20)

近來想看的兩部戲《拼命三郎》《不赦之罪》,都似乎不大受大眾歡迎,加上暑假一眾大製作外語片的強勢入侵。要趁它們落畫前支持一下都要花點車程。

《不赦之罪》圍繞一個基督教家庭,黃秋生飾演主角梁保羅牧師,他的女兒幾年前因為被強姦而最後走上了自殺之路。梁牧師之後在偶然的情況下遇上了刑滿出獄的青年 - George 飾演的陳梓樂。故事就是以基督教教義提倡的饒恕與仇恨交戰為主軸。

個人覺得電影在敘事方面相當有層次,一個似乎看內容概要也看得很明白的簡單故事。編劇層遞式地將故事說明,一些事情真相在故事開首時是隱藏的。令節奏慢而平淡的故事演繹得流暢而不沉悶。沒有預先看劇情概要的觀眾相信更能感受那種「牧師在醫院遇上在囚青年反應奇怪」的感覺。

而且梁牧師在戲中講道引用過兩次「有關彼得問耶穌饒恕罪人多少次才夠」的故事,講道結尾都表達了「其實只有神能夠赦免與寬恕」,這個表達看似符合聖經但細想是「不合真理」的,只有神可以赦免當然是絕對真理,但牧師把「饒恕」的責任推到只有神才可以其實絕對不合乎聖經真理。個人覺得故事想表達的是 - 其實牧師打從心底是覺得自己沒有饒恕的能力,所以把饒恕的教義給自己留了一線。

有關寬恕方面,梁牧師與師母在車廂內那場爭論顯出了兩大思想陣營。梁牧師引用了大量經文去支持人需要寬恕,因女兒自殺這事而對信仰質疑的梁師母則表示了「自己不可寬恕」的坦白。

之後,故事主道重回梁牧師梓樂的關係上。背十架上山的一幕的確是有點誇張不過過程是要表現出兩點:梓樂對悔、牧師對恕,都盡了最大努力。之後牧師帶笑與梓樂擁抱,以為是真正做到恕,但原來卻又不是,因為他還是接受不了「梓樂也是受害人、也可以重生、甚至有力以生命影響他人」的基督教大愛真理,都引發了他內心深處那份「嗤之以鼻」。

(本片是基督徒導演拍的,崇拜講道聖餐浸禮等格局跟現今教會的模式大致相仿。所以背十架那一幕我理解是電影效果需要吧。)

反過來師母梓樂的恨,在沒有神職人員枷鎖下很真實。但之後從她收拾好女兒床上的洋娃娃,還出席了梓樂,之後更阻止‥‥‥觀眾看得到她的「真放下」。

父女在討論「要不要」的一幕也令人很深刻。自己作為教會中人,偶爾也會聽聞教友在墮胎、離婚上的煩惱。聖經對此是有絕對的原則,但代入他人處境的時候,我跟梁牧師的看法是一樣:道理上當然是不行,但若事情換成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是否有保持那「絕對」的決心?

受浸的一幕,牧師師母兩人的一來一回是故事高潮所在 - 怎樣才是真正「寬恕」來了一個判定。

演員方面黃秋生先生近來拍了很多不賣座但很有內容的戲。演帝級的他以不同的面部表情展現出對那份來自心底的仇恨與律例要求下維持的愛所帶出的那份矛盾,他的一個大特寫表情已非常精彩。

演師母的蘇玉華小姐同樣出色,演恨演放下演寬恕都不溫不火。

兩位年青人GEORGE 與 陳書昕的演出也很不錯,在與兩位老牌演員的對手戲中表現自然。作為觀眾的我絕對樂見以老帶新的演出組合。

除了「饒恕七十個七次」的事跡,戲中亦提及了「亞伯拉罕獻以撒」的一段。「七十個七」談的是寬恕、「亞伯拉罕獻以撒」談的是信心、順服、奉獻。兩者所教導的聖經真理,同樣都是說易難行。我們要談信心寬恕都很容易,但換著我們面對非常事之時仍有持守真理這等能耐嗎?這些都值得反思。

我在想,若這事是真有存在,以上帝的視覺看這事的結局我想應該是「好的」。因為該悔改的悔改了、寬恕的寬恕了、放下的都放下了。更重要的是,悔的、恕的、放的,都不存半點偽善。

《不赦之罪》- 寬恕定義的再思 - 觀後感 - 完 - 90分

如果覺得看我的網誌有一些意思,請輕輕點擊網誌上的Google AdSense廣告以示支持。這些廣告帶來的收入是少得很可憐(按一下似乎沒有一毛錢),但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在這個文字已不太流行的世代下繼續這份堅持。謝謝各位!
 
以下是我其他電影觀後分享及主觀得很的評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