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2020 A-Z 第十二次大事回顧

「2020,世界不會自動變好。自覺無力的我也有些不知所措。關心、禱告,需要時做些對的事,天佑香港。」
這是我2019年回顧時的一點感受。2020的確一如所料、也是出乎意料地....差,如果只單用「武漢肺炎」四個大字去總結2020,然後加上一個字「完」,相信也沒有太大非議了。
幾乎被口罩完全覆蓋的2020,經歷的是疾病、死亡,更帶來的是失業、悲傷、憂慮....這些事情,你總不能說它有多好。只是它給我們有了一點新的嘗試、新的體會。這些東西都是始料不及的,而當中亦有它正面之處。
第12次用26個字去形容這一年,思考的頃刻實在不難體會到「變幻原是永恆」的道理。

A. Apple I PAD Air (蘋果)

A字,兩次預留了給劉華,可惜遇上疫情最後還是用不上....
另外,滿以為一家一部電腦就夠,兩部亦太多。但是現在加上WFH的成年人,家有三部電腦也不為過。對應需要我們唯有購入I PAD AIR以應付同時二人在線上課、加二人WFH,四人同場在線的歲月。

B. Beyond the Dream (幻愛)

這部戲帶給了我很多第一次的體驗﹔第一次買電影改編的小說、第一次由買小說到再入大銀幕都支持的故事、第一次戴口罩入場看電影、第一次看電影時比職員捉到我偷偷沒戴口罩.....無論如何,以這套電影、這個故事的水平,值得我獻出這些第一次。

C. Cook (烹飪)

吃慣ABCD餐的香港人可以慢下來想想弄甚麼東西吃也是少有的。今年可以吃自家製的PIZZA及流心撻是一個新的體驗。(自家製的當然不是我這個地獄廚神,我負責按YOUTUBE片START同PAUSE而已。)

D. Dancing (舞蹈)

我家女兒很喜歡跳舞,在ZOOM前學跳舞也成了她的新常態。作為她的父母,最希望是親身看她在舞台上的演出。只是疫情及防疫政策叫這些都泡湯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家也能觀課、與及.....被老師要求一起跳親子舞的機會。

E. Electronic Books (電子書)

疫情期間很多娛樂都「封了路」,在三聯書局看書也成了一個主力消遣活動。看書之餘,多少也提高了買書看的意欲。只是當想減省存放空間的時候,我又開始了網上搜尋書籍的舉動,也因此無心插柳地開始了看電子書。電子書的好處是快捷方便、不佔用空間又便宜。但個人覺得那份一書在手的感覺,有時候真的不能取替。

F. Football (足球)

今年在疫情初期約朋友踢了一次賀歲盃,誰料這成為2020的絕唱。不過其實我今年踢足球的時間比往年是多了一點,只是隊友、角色、時間、地點也不同罷了。

G. Game (遊戲)

在家的日子多了,差不多每晚也有跟兩個小朋友遊戲的時間:大富翁、UNO、Rummikub、象棋、飛行棋、陸軍戰棋、波子棋、鬥獸棋、誰是兇手……跟他們玩GAME無疑是很快樂的。但當平均隔晚要看著兩個小朋友爭論玩哪個遊戲而吵架的時候,我又覺得這段日子又過得有點漫長。

H. Hotel Peninsula (半島酒店)

壓根兒也沒想過自己好有機會成為這裏的住客。這份虛榮而來的快感當然不能否定,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個人在面向維港的健身室跑步,廿四小時開放之餘感覺是一個人包場。

I.Interview (面試)

一位頗有資力的同事辭退了。我從沒想過要為一個如此資深的IMPORT SPECIALIST去找人。「不面對面Interview行嗎?」我帶點懷疑的心情來了第一次的ZOOM Interview,方發現在螢幕上可以看到一些面對面看不到的事情。作為一個INTERVIEWER給準備見工的你一些TIPS吧:
1. 在LOGIN見面的時間才說「未裝APPS」、「沒有網絡」的話,不要緊,慢慢裝好APPS預備見另一份工吧,這一份工你泡湯機會達99%。
2. 很多人以為在家面試,穿飾可以跟在家的一樣隨便.....作為面試的我不會要求在家你「恤衫打呔」,但一件有領的POLO,總比穿一件底衫般的T SHIRT 好吧?
3. 面試的背景要整齊。我個人不介意面試者的家境,重點是你有沒有把鏡頭前6X8吋的畫面弄得順眼點。
4. 我不介意有小孩說話的背景,有小孩的同事反而令我覺得他/她會對工作更有承擔。當然你由他毫無秩序地叫也是不行。
以上的我本以為都是COMMOM SENSE,但見過十個人左右之後我發現原來很多人不懂得這些人情世故。
最後,我總算請對人了。當了近15年管理,請人方面我可以自豪地說:計計埋埋有伏唔多過兩次。(老細個細姪預左有伏照請就另計。)

J.Junior (年青人)

為了防疫,今年倉務部大部分時間人手要分成兩隊。這也令我多了聘請臨時工的需要。一眾年青人的CV真的令我大開眼界....
以下是部分問題:
- CV字都對唔齊 (WORD 對齊用TAB 都不懂)
- 串錯好多字 (連JOB DUTIES 都錯想點先?)
- CV講到好有工作抱負,敢於接受挑戰。(我請人執貨真係要咁有抱負?)
- 個人能力 ENERGY BAR....(如圖)個人覺得呢....用ENERGY BAR幾有創意既,不過呢位年輕人將踢波同Communication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比較呢下就太絕。(Work Type in English是甚麼呢....算啦)。
最後....「年輕人,我覺得你打機打得太多...」我請了他回來捉佢入我房再親自教他寫CV...(咁都請?臨時倉務員要個踢波勁過溝通既叫好氣好力掛....)

K.Kindergarten (幼稚園)

「有甚麼表演?會致辭嗎?」疫情的發展令我對女兒的畢業典禮由期待變成失望。不過也感謝幼稚園對她的教導,結尾雖不完美,但幼稚園的時光畢竟還是美好的。

L.Lesson (上課)

「爸爸,老師話要用攞新書出來呀...」
一邊HOME OFFICE、一邊做陪讀幫工的感覺有點煩,但可以無條件地偷偷觀課算是可遇不可求的體驗。老師相對地慘得多了,不但每天每堂要被全班30幾個家長SIT IN觀課,又要兼做IT達人....那種苦況家長理應要多點體諒。

M.Mask (口罩)

又要排、又要買、又要戴...個人不太同意某些口罩的政策。算啦...防疫嘛,戴到上月球、戴到入棺就一定無人批判你。

N. New Home (新居)

2020年,我們迎來人生大事 一 搬家。在小孩們不用上課的時候搬家相對地煩惱較少。而且新居存空間比較多,最低限度上課的時候他們可以跟WFH的我分開一點。
另外,這個年頭身邊不少朋友果斷地尋找他們的新住處,社會現況的確改變不了太多,我在此由衷地祝福他們享受新的生活。

O. Outdoor (戶外)


疫情下,外出活動的選擇變得很少。即使走到荒生野嶺的地方人流也很多,在群眾壓力下仍要帶口罩。所以我會跟他們去到一些冷門的地方,暫且脫下口罩呼吸一下正常的空氣,這也是件很難得的事。(在週末的日子我帶他們走去墳場、屠房、工廠等地方踏板車,不用受人家的眼光下自由活動。)

P. Painting (油油)

家父的居所天花跟牆壁近十年也沒打理,顯得很陳舊。有時回老家吃飯的時候也會前著天花信口開河地說要整理一下。畢竟我們一向講多過做,年老的家父當然不會對我的「計劃」存有任何遐想。但今年有點醒覺的我總覺得有點過意不去,決定的起心肝發動阿哥一齊去「搞搞佢」。「油左架啦?」效果其實有點強差人意,但家父見到我們真係努力了兩整天,冇功都有勞嘅情況底下應該會收貨吧?
不過,也因為我跟二哥搞亂屋企的緣故,讓爸爸跟姨姨可以在我家中住了兩天。這種三代同堂的體驗對我來說也是十分難得的。

Q. Queue (排隊)

今年年頭的時候排了很多隊,排口罩排清潔用品居多。供不應求當然會有這個現象。但有次經過藥房見到又有一條長隊。店員的回應令人很驚訝....

「我也不知道他們排什麼,可能是要看看我們今天將會有什麼貨到吧?」

搶口罩、搶米、搶廁紙,甚至看看有何東西可以搶,一個所謂疫情令到整個城市都有點瘋狂。

R. Reading (閱讀)

喜歡打書釘的個性 一 柏然這點跟我很像。這年頭在三聯書局渡過的時間特別多,也特別長。有時看書看到腳軟了,才發覺自己已在那兒已待了兩個多小時。
(這本 "水族館女孩" 我打書釘打了半集、買書看了一集、電子書看了二三集....從故事中了解到水族館的日常,保育、維持生態、教育觀眾與吸引觀眾間的平衡及矛盾,很有趣也很有啟發性的一個故事。)

S. Switch (咪遊戲機囉)

沒有想過買、亦沒想過會在家玩的東西,可是長期在家的小朋友最後還需要靠它了。感謝舅仔慷慨借出,當他們完全不聽話的時候我都仲可以講多一句:「你地再咁曳我將部switch還返俾舅父。」 (我個人都想買返幾隻舊生化危機來玩下,不過真的沒有時間,我想不可能叫小朋友跟我一齊打喪屍吧?)

T. Table Tennis (乒乓球)

將飯枱變裝成乒乓球桌,令乒乓球成為我跟孩子們本年最熱門的運動項目。一年了,見證了孩子們的進步。為父的希望他們可以快點超越我吧。

U. UEFA (歐洲聯賽冠軍盃)

歐洲球賽的時間很夜,但也可讓我自己安安靜靜地看一場球賽。在這不一樣的球季,拜仁慕尼黑再次踏上了歐洲頂峰,作為球迷的我不能不高興吧?不過更人高興的是,現在球隊踢出了十分強的執行力跟整體性,這正是我欣賞它的地方。而我亦常常提醒我的孩子,能與隊友走動配合的球員才算是好球員。

V. Victrinox

工作大廈的業主邀請我去這個瑞士軍刀品牌的開倉活動參觀並支持一下。平日少行街少買東西的我本着俾面的心態、加上幫上司看看有沒有軍刀大減價的情況下去走了一趟。領正牌去購物的情況下結果花了千多元買了一個背包一個銀包 (當然是自費啦),就我而言是難得的高消費了。

W. Winky's Birthday (祈的生日派對) 為年初生日的女兒籌備了一個有好朋友、有生日蛋糕、有禮物、有扭波波、有遊戲、有魔術師的生日會。誰料今年疫情令之後大部份活動也停辦了,她的生日會這可算是本年為數不多與一眾友人共眾的美好時光。年少的光陰有限,為父的看著他們困在家中成長起來有點不是味兒。

X. Xylophone (鋼片琴)

隨着疫情嘅延續,許多原本沒料到可在網上教授的課程也試著開始了。孩子對着鏡頭學打鼓已經不容易,學鋼片琴更是連我也掌握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對孩子的學習進度也沒有什麼要求,練習上亦沒有太清晰的方向。

Y. Youtube

煮嘢食、裝濾水器、整單車、砌玩具,足不出戶的我們從這裏學習了很多東西。
而在家工作的我聽四大天王聽到有點悶的時候,也從這裏聽到了很多近年的流行曲。(下次唱K我有信心可以駕馭 "新歌試唱"第....二頁)
「爸爸,我要聽姜濤的蒙着臉說愛你....同SUPPER MOMENT"風箏會旋轉"....」
這證明了我的喜好對孩子們的影響有多大。有時跟小朋友分享下歌詞內容,讓他們學習下中文之外欣賞一下填詞人豐富的表達方法也不錯。(當然我不會讓他們聽 "你們的幸福", "龍舌蘭",月亮不代表我的心" 那些歌吧⋯⋯)

Z. Zoom

今年一句講晒:上課又Zoom、團契又Zoom、開會又Zoom、見工又ZOOM、祈禱會又ZOOM.....Hope everything can be back to normal "SOON" 而唔係 "Zoom"啦!

回看多年來的重溫,方感覺到有些以前以為很重要的事,回想起來其實又只是瑣碎事。今年疫情好難用「瑣碎」去形容。只是活在世上,我唯有堅信,這些事情總會過去。即使還沒過去,求天父給我有更好的裝備去面對。

寫到臨近完結的時候,想起多年前看過一套由李安立度狄卡比奧主演的戲《血鑽》。故事背景是內戰戰頻,強豪為爭取鑽石而令百姓過著如地獄般生活的非洲。
「為什麼不選擇離開這裏?」有一幕主角這樣問一位小販。
「T.I.A」小販有這樣簡潔的回應。TIA即是 This is Africa(這裏就是非洲)。當地人已明白這個動亂的可怕,但同時又接受了這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TIA道出了這份心情。(故事的第二天這個小販便被反叛軍殺了。)
2021 ⋯⋯ 當然,香港現在的情況再差也不能與那時候的非洲再提並論。「麥,會走嗎?」每次跟朋友farewell的時候也是收到同樣的問題。
「我嗎.....?」現在不能、也不會想太多。來年挑戰、荒謬、壓迫與矛盾會持續。此刻只想多關心身邊嘅人,珍惜僅有的機會,一切平常心好了。TIHK

- 完 -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家書(四) - 暗黑廚神的光輝歲月

「姐姐煮得唔好食!」
「煮得咁辛苦唔好嫌三嫌四好喎!」
幾年前我明明還很享受聽小朋友們牙牙學語地亂說一通,今時今日卻對口不擇言的他們感到有點厭煩。
「你地無煮個飯點會知辛苦!?」
「爸爸你都冇啦!」
「咩冇...」
>>>>>>>>>>>>>>>>>>>>>>>>>>>>>>>>
小時候很少在外吃飯的我們,口味好惡都是來自嫲嫲的菜。我們當然不喜歡她的隔夜矮瓜,但她的茄汁豬扒,永遠都是我們配級下秒殺的項目。第一二碗飯已把豬扒吃得一乾二淨的時候,即使第三碗是「撈汁送飯」也要嘗盡剩餘的豬扒味。
「嫲嫲,方太這一道菜你也可以弄。」
邊看婦女新姿,我一邊問嫲嫲,心想方太這道菜一定比矮瓜好味。
「我才不會用這麼多油炸一件豬扒...」小朋友就是眼內覺得好看便是美味,成年人看的不單是外觀、更是成本、實際需要。

升中了,初次走出家門的我也開始嘗試了街上的味道。味精、油膩的速食味道。對家貨真價實的味道反而變得不是很珍惜。明明從校回家才十分鐘腳程,午膳時偏偏想跟同學到茶記吃個黑椒腸仔或吉列豬扒飯。吃味精其一,跟同學在葵盛新區游走的日子也是很美妙。那段初中的日子,成績又不佳,但家人對幾個學期排尾二的我也沒有甚麼話說。回想起來,這種輕鬆學習的感覺是不錯吧。

(童叟無欺,真係考尾二...)

中五的生活,大致是溫習預備會考吧。偏偏在這個"搏殺"的時刻我開始了一個新嘗試.....

那個年頭,年越90的祖母身體開始不太好,也開始多了進出醫院的時候。大哥已經跟爸爸一起工作、二哥則上了大學也多在宿舍,平日在家的大概只有我。這個時候爸爸回家吃的是甚麼?

這個時候,放學後我先到醫院探嫲嫲,之後由瑪嘉烈步行40分鐘回葵芳買餸.....再煮飯。

煮飯嘛,,,,我記得我最在行的當然就是煮飯。阿嫲教落﹕一殼鷹嘜米等於三碗飯,洗完米把手掌平放在米上,加水直到水浸過手背就剛好。當然理論歸理論,吃半生米、半粥的時候也不少,但這已是我最強的烹飪項目。

飯算是解決了,初心者當然是炒熱罐頭食物最好了。午餐肉、腸仔、沙甸魚,那個時候覺得自己「都幾叻」,懂得弄一餐有魚有肉呀......不過,不學無術的我居然還有勇氣試試炒菜心 + 雜豆炒蛋。炒菜嘛,一大堆菜塞滿了整個鑊,蓋上幾分鐘後一開會變小的感覺很神奇....不過,自覺總是鹹了點。

雜豆炒蛋就是祖母的拿手菜,我也希望自己弄一下。不過理想跟現實總是有落差,炒到散晒既蛋,半生熟的雜豆,間中還附送一些蛋殼碎....幸好沒有讓嫲嫲品嘗。

煮者固然勇氣可嘉,吃的更是仁者無懼。難得的是爸爸不發一言的回家有飯就吃。直到有一次。未學好行去學走的天才小廚師又有新搞作。

「浩,豬扒沒有醃嗎?」這次是爸爸第一次回應。

「甚麼是"醃"?」我心中也奇怪,明明在豬扒上加上茄汁、豬扒顏色也很「橙」,為何豬扒竟會沒味?

「就是加豉油、豆粉、糖溝均豬扒再放一會,豬扒的肉才會有味。」

原來如此!沒味的豬扒,爸爸還是吃下了。之後爸爸更親身示範如何醃肉。


(時至今日每次見到"醃"好的食物都會想起這樁往事.....)

學煮飯的時光算是美好吧?幸好.....「可惜」這段日子不太長。
也許爸爸也體會到我的極限已到,(還是他忍耐的極限已到?或是不想嫲嫲受苦....)在嫲嫲出院時也請了一位姨姨幫忙做飯。

>>>>>>>>>>>>>>>>>>>>>>>>>>>>>>>>>>>>>

「咩冇煮過飯?........只是難吃到一個點。」我跟我的孩子們說。

有一次跟爸爸吃飯時談起此事。是因為不懂搭車所以要步行回家?為何不乾脆叫外賣?天曉得。

我已不太懂當年的思維,只是我明白了父親向我親身示範了甚麼叫﹔「擺上甚麼便吃甚麼」

因為,世上最難吃的我倆也嘗過了。「最壞的時代,往往也是最好的時代。」
(麥太整完我去呃LIKE而已。)

下回: 家書(五) - 積極不干預政策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家書(三) 我們的足球場

這天回父家吃晚飯,時間尚算充裕的情況下我提早了三個站下車,從後門獨步走進這個依山而建的公園。記憶中自己沒有走過這條路,四野無人得甚至教人有走錯路的疑慮,但同時卻有著一份莫明的親切。


走了五分鐘左右,穿過兒童遊樂區,便來到了這個久違了的地方 - 父子四人曾一起踏足過的「領域」。
>>>>>>>>>>>>>>>>>>>>>>>>>>>>>>>>>>>>>>>>>>>>>>>>>>>>>>>>>>>>>>>>>>>
小時候上學後回家,比起今天那些動輒的所謂「親子功課」,做功課真的很少勞動到天黑齊才回家的老豆。

「訪問爸媽的偶像」- 當年這份功課題目夠特別吧?

「爸爸,您的偶像是誰?」特意留著功課等他回家的我可是第一次。沒辦法,媽媽不在而且當年我又老實得不懂「老作」。

「偶咩像姐.....」

「要交功課呀!想一想一些你欣賞的名人吧?」

「咁.....」他的回應是胡楓、四哥 還是梁醒波呢?爸爸想了一會後彈出了一個我十分陌生的名字.....「姚卓然」
乜水來呀? 這位在50-60年代叱吒球壇的「香港之寶」,在沒有維基的日子可是連老師也不認識的名字。
有時我回想: 他的偶像為何不是告東尼?
>>>>>>>>>>>>>>>>>>
要數到家父最鍾情的競賽活動,非賽馬與足球莫屬。但相比起多少有金錢瓜葛的賽馬活動,從不賭波的家父對足球那份熱情更真摯。

也許是忙於養家吧,我懂事的日子從未聽過他說要去踢足球。而且,在我出生的時侯,當年已年過40又半載的他也許大致過了踢足球最黃金的時期。

但是,對足球的這份熱愛卻是承傳了。
>>>>>>>>>>>>>>>>>>

初次看足球的是英格蘭足總盃在香港熱播的時代。所以英格蘭球員最為我們"熟悉"。「這是施路頓啦、庇利啦、連尼加、荷杜、畢查啦。」大哥常常對著1986世界盃集圖貼紙無料扮四條地跟我們亂吹一餐,穿守門員服的施路頓大概不會認錯,但最後知多了一點的我們還是踢爆了他所說的畢查其實是韋健士。(當時二哥還常常以畢查去嘲笑大哥「亂UP昆細佬」的「惡行」。)

至於1986的世界盃,馬當當拿對英格蘭使出的上帝之手、一扭六的世紀金球,巴西對法國的經典大戰、西德熱血追平阿根廷再比絕殺的經典決賽.....1986世盃對我家中四男也是第一件足球盛事。

(2018世界盃8強 - 巴西 VS 比利時,直播時間唔太夜就去父家叫下)


(唔洗溫書又有波睇,兩隻野就連巴爾巴利亞都殺)
>>>>>>>>>>>>>>>>>>
GOAL GOAL GOAL!外國的月亮也許圓一點,但我最深刻還是第一次跟爸爸去大球埸欣賞的賀歲盃賽事。

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未翻新的大球場看足球賽事。當中我較深刻的印象....既是無名外隊高水平的對賽、亦是觀眾席上既熱烈又「豪邁」的叫喊、也是沒有入球重播看的現場賽事(未翻新的大球場沒有重播的大螢幕),更是十元一支貴價甜筒的叫賣。(又想食但又貴到唔好意思叫老父買的心情當然也很深刻。)

不論水平,足球還是現場看更有味道。在我的成長歲月中,也有不少次跟爸爸去大球場看足球賽。但今時今日,慣用輪椅代步的他可沒有太大去看LIVE的興致。
(上一次跟老父入場,要追溯至2011車路士訪港)
一起看LIVE的日子固然是珍貴的,但再比這個,一起踢的日子更是絕無僅有。
>>>>>>>>>>>>>>>>>>
這個年頭,主日崇拜前與兩個足球小將去屋苑平台踢半小時足球,之後回家洗個澡再預備網上崇拜,疫情下這安排成了一個新常態。

小兒每星期日可以任意剷父親早起身陪踢,為父的我也許想多睡一會。但回想到自己與父親踢球的光陰那麼苦短,最後我也是免為其難地與他切磋一番。畢竟自己也已到了屬於足球的黃金「偏後」時期的年紀了。
>>>>>>>>>>>>>>>>>>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再次回到這個領域,涼亭、健體設備、鋪得完好的小石路等...圍網外的園地有不少的翻新,但圍網內褪色的中圈線、有點積水的四個角落,卻映襯出一些令人懷念的舊情懷。這個我們家稱呼叫「麗瑤球埸」的地方,見証了父與子同場踢足球的流金歲月。

>>>>>>>>>>>>>>>>>>
那些年,四人男子組合拿蓍足球徙走進了這個球場。「麗瑤球埸」離葵芳村不遠,但由於只有5人場的它也不是很吸引一眾波牛,所以那兒人流也不太多。是一個很適合沒有「跟隊能力」的我們消遣的好地方。四面圍矮牆、龍門得半腰高度的五人足球場,可說是寸金呎土的香港獨有的怪場,但已比葵芳村N年前已拆去的六角形球場進步多了。幾個小孩亂踢一通,有四度牆阻隔一下不用出界痛痛快快也是件好事吧。不過在這依山而建的公園踢球會有一件趣事,萬一解圍球熱血過度飛過圍網直出外野,球會一直沿斜路滾向公園正門,那時就「山下見」了。
(沒誇大,一腳過網就直LOOK落山) >>>>>>>>>>>>>>>>>>
「爸爸的球技很厲害。」不懂事的孩子總覺得我跟馬勒當拿的球技差不多(笑)。這個也不難理解,我少時候也是這樣評價爸爸,甚至覺得大佬是跟畢查一樣扭不過的鐵衛。一起踢球真是何其快樂的回憶。
>>>>>>>>>>>>>>>>>>
「大家對這球場可有印象?」從正門走出公園,在WHATAPPS附上照片問兩位兄長,二哥雖很清楚地回答「中葵涌公園」這個「學名」,但兄長二人居然對這個「領域」毫無記憶。
>>>>>>>>>>>>>>>>>>
記得的....就只有我一個嗎?
>>>>>>>>>>>>>>>>>>
「媽媽走後,假期也有點無所事事,所以便跟你們去踢下球。我想不只一次吧?你嫲嫲還很希奇我何以常把長褲踢穿呢!」不,父子踢球的光陰可不復再,但那些「龍門前遺留下紀念」的歲月,父子也不約而同地記住了。

(待續: 下回: 家書(四) 暗黑廚神的光輝歲月)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家書(二) 一 祖母的訓誨

「爸爸,姐姐問你聽日帶唔帶飯。」阿女的來電,為沉悶的工作泛起了一陣漣漪。
「帶....我講"帶"呀, "Yes"呀...」
「姐姐,He say "Yes" wor, bye bye」
被女兒怱怱掛了線的一刻,我在想﹔「以前我該有禮貌點吧?」
>>>>>>>>>>>>>>>>>>

將一身的孝服脫下,掉進放在後巷的鐵桶中焚燒。火舌見証著單親家庭的新生活正式開始。

機械人、玩具、全班同學的慰問卡.....那年冬天收到的聖誕禮物特別多。 「有人送玩具回來我當然要玩過夠.....」當時家中最不懂悲傷的人應該是我吧。除了大哥有點微言也沒多人責備我,畢竟送玩具給我的人也是希望我多快樂一點。
若以足球賽來形容我家的話,祖母活像一個守門員,左飛右撲地照顧我們三人,好讓父母親二人專心進攻。年少無知,只知道祖母有多好,莫說早逝的媽媽,爸爸默默的付出往往也被忽略。當時在我心中家的MVP永遠是祖母,爸爸有血有汗的身影往往被忽略。但無可否認,祖母對我、也是對我們的習慣、性格影響也是最大。
「福哥,您個女找你。」其實我討厭爸爸的同事常常以為未變聲的我是個女孩子。
「爸爸,嫲嫲問您返唔返來吃飯。」爸爸的答案就是兩個:「返」與「唔返」,我倒不記得他有問過我「做了功課沒有」之類,不用說的自動自覺做功課是基本吧。
「嫲嫲,爸爸話唔返來食啊!」
一代接一代的對話,似曾相識。我想當年的爸爸也喜歡接我的來電。
晚飯了,一個老太婆面對三個小朋友,隔在中間的有時是兩碟餸: 一碟隔夜菜,一碟7隻雞翼。隔夜菜多數是魚肉釀矮瓜,由於三兄弟也不太喜歡吃菜,嫲嫲又從不浪費食物,這味釀矮瓜總是留上兩三餐,無限復活地越留越叫人不想吃。(直到今天,家父仍然對留舊餸有份莫明的執著。)
「吃雞翼吧,一人兩隻,大佬多一隻。」小時候我懂得服從長輩,只是心中對「大佬多一隻雞翼」的分配心中確有些不滿。心中一直拘泥著3比2大的道理,卻忽略了一條同樣簡單的算術: 祖母得雞翼的數量是7-3-2-2=0的事實。
(今日剛剛返屋企食飯, 爸爸對已經食咗五隻雞翼既我食埋第六隻。佢話佢日日都有得食所以唔洗食喎.....)
「不要吃了,,,,」
我家的孩子每次掉食物在地上,我說的也是這一句。但當年雞翼一人分得兩隻,根本會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毫不考慮地放進口中。「擺上甚麼吃甚麼」在我心中永遠是金科玉律。不過祖母對吃飯有點寒酸的我們還是有一些要求....
「浩,抺枱的布不能抺嘴,會生鬚的。」回想起來,「生鬚」其實同「整蠱專家中左隔夜忌廉」一樣沒約束力,但小孩的我真是牢記在心,人再髒好也從不用枱布抺嘴。

面對頑皮的我們,嫲嫲總是有很大寬容。
「浩民在校很會聽從老師,他在家如何?有幫助家務嗎?」
「都乖既,家務就.....間中...都有.....既。」
每次學校要見家長,嫲嫲的大話特別多。坐在一旁的我作為「既得利益者」,忍俊不禁。
事後她總是說﹔「今次就放你一馬,唔爆你係家D壞行為。」但天生有小聰明的我,就是明白她不忍心讓我失去品學兼優的形象。雖是縱容、也是愛,這點我十分明白。
不過,我總有觸怒她的時候,即使就只有這一次。
有些時候,嫲嫲在六點左右總會為我們預備一個麵包。頂頂肚近9時才正式吃晚飯。
「嫲,同學們總是六、七時就吃飯。為何只有我們要這麼晚才吃?」

「因為要等你阿爸嘛。」
「不等他不是就好嗎?」
這時,嫲嫲收起了平日的微笑。
「你爸爸為你們工作如此勞苦,你豈可說"不等他"這等說話?」這是我第一次見面帶苛責的嫲嫲。只此以後,我也不敢、亦深明不能再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說話。
祖母忙於家務,其實沒有多大時間跟我說教,但她僅有的教訓,卻令人一生受用。
她常常對我說:「得人因果要千年記。」對別人給我們的恩慰她總是有分執著。而我也一直希望自己也同樣活出這種生命素質。幫過我的,那管這個人現已距離我多遠、那管他給我的幫助是多微不足道,那管他現在對我有誤解....我仍然要顧念這份恩情。
所以這場人生球賽,前場東奔西跑的父親,一夫當關的祖母、勇戰後早了離場的媽媽、為我們家打氣的人、以及我的人生領隊 - 上帝,祢、您、你及妳們的恩我會盡力記住。
所以,容我不厭其煩地再次說聲: 感謝你們!
(找了良久才找到跟祖母的合照,可想像到勞碌大半生的她少有輕鬆拍照的時刻。)
(待續: 家書(三) 一 我們的足球場)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家書 (一) 母親還在的時候




「爸爸,你有沒有見過蜈蚣?」女兒拿著昆蟲小百科問我。

「這種醜的東西當然沒有看過.....其實,爸爸我也不肯定。」

>>>>>>>>>>>>>>>>>>>>>>>>>>>>>>>

一面看網誌,看到孩子們的一點一滴,由他們在母腹至成長的往事,是很回味的。但彷彿...他們佔據了我整個世界,但現實其實不是,也理應不該是這樣。 所以,為父的,決定在此也談談為人子的心跡,也回顧一些人、一些事。
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是沉默寡言、喜怒不形如色的,即使在只有200呎多狹小的房間,也不太覺他有太多說話。一家六口,夾在媽媽與祖母的日常爭論中的他,選擇沉默是金也許是一個大道理。 小時候不懂事的我,每次見祖母要出外兼職做大妗姐的時候。「麻麻不要走!」我總會抱著她的腳哭得死去活來,但我卻慣了不見每天出外工作的父母。所以,小時候他有沒有像我今日對小朋友停做的一樣,抱過我,做鬼臉逗自己開心,壓根兒我想穿心窩也不會記得。
上了小一,我誤打誤撞考到全班第三名。母親為我的「成就」大為高興,興高采烈地帶我到村口的文具店買了一件六神合體的超合金。那時的超合金其實很粗糙,六神合體一件過不能解體之餘只有雙手肩可作有單向轉動,但鮮有玩具的我也高興極了。(要是把它留到今天相信價值不菲吧!)但當時爸爸好像沒甚麼反應.....其實沒相干的,那個年代不崇尚「稱讚」。而且,那個年代我天真的思維未被物質污染,所以我也沒試過問爸媽.....「我考第一可得著甚麼?」。讀好書只是覺得要專心做好自己手頭上唯一的一件事。

「讀好書是你本分,爸爸當年溫書也不靠人。」面對溫習不太主動的兒子,這句我常掛在口邊。今時今日要像當年父母親一樣不理會小孩功課可不太行,只是「做好學習本分而不為報酬」也是我一定希望讓小孩們明白的事。

父整天出外工作,早出晚歸,我上學去讀書回家就做功課。那時各盡其本份,沒有甚麼所謂「親子活動」(那時不會有這個TERM)。

要說唯一的「親子活動」(那時不會有這個TERM),應該是星期天一家去村尾酒樓飲荼吧。

直到有一年,爸媽破天慌帶我們去參觀動植物公園,又去海洋公園,對當年足不出戶的我當然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但後來才知道,媽媽是想找緊跟我們一起的時光,跟歲月競賽。之後她身體也每況越下,一起出門的經歷頓成了絕唱。

到了這段時光,父親很少會帶我去很遠的地方。單是兩父子這個組合出外的日子更少,但有一次卻很深刻。

那一次不算是甚麼活動,只是跟他一起去買東西。走進一家老店,店內兩邊牆上放滿了百子櫃,對當年矮小的我來說感覺它們像是高聳入雲。而我的身高才僅僅讓視線觸及售貨員櫃位的高度。少出外的我倒不敢四處跑,但對爸爸跟售貨員的深奧對話也不感興趣,於是在櫃位與店門之間來來回回。

這時,售貨員拿出各樣的藥材,包括了一條條像乾了的蜈蚣的怪東西。

「爸爸,這是甚麼?」 「給媽媽的藥,抗癌的。」 很難想像蜈蚣狀的東西可以當藥吃(而且聽聞還不便宜)。我想這是在當年在西醫對媽媽病情沒有辦法下的一個放手一試的秘方吧?



1985年12月18日的下午,大哥接到不知哪裡的來電,便大喝一聲馬上趕我們出門往外狂奔。大哥一面沒回頭地向前跑,根本沒有在意年紀小的我們是否跟得上。 「快上車!」直到他硬截下了一部的士才停下。「司機,瑪嘉烈!」

一下車,大哥又是一下了往樓梯處走,他根本沒打算等電梯。跟他一回一回地往上走.....三樓,還是四樓,忘了。

「爸爸,照你意思,我們是 "飛的" 來的。」大哥一面喘氣一面跟老爸匯報。 甚麼是「飛的」?當年的我很多不明白,我只知道,看到吸著氧氣不能回應的媽媽,那天她悄悄地離開了我們。

跟我考第三一樣,我看不見爸爸在我們面有太大激動。回想起來,要為家人打算,一個人要負起家一切重擔,實在沒有感情用事的空間。 而且當年大哥才中三而已,想跟我們說甚麼也難有甚麼共嗚。幸好的是當年還有我們敬愛的祖母照顧我們,我們仨才得以活下去。

媽媽走後,爸爸很少、也是更少跟我們說教。記得有一次、也許也是唯一一次,我幹了一些我自己也忘了的錯事,令爸爸忍不住在我面前拿起了藤條。

「媽媽不在,難度要我打你嗎?」當年的我已有點小聰明,深知少處理小朋友又一向善良的爸爸再氣憤該也不會真的打下去,只是那一次令我真的很慚愧。以後我記憶中應該也沒有令他太激心的事。但回想他那番話,不難想像到他當時默默所背負的有多大。

爸爸,感謝您。那段日子相信不容易吧。



(待續:家書(二)一祖母的訓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