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Christ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hristia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聽道分享 - 信仰二選一 (徙19:21-41)

聽道分享 - 信仰二選一 (徙19:21-41)楊健聰傳道


經文所提及的是保羅第三次宣教旅程中的「以弗所的暴動」

如果你問我對「以弗所暴動」有沒有印象,聽道前我大概是「完全沒有」的。

也許多年來我對這段經文有記憶的就只有「底米丟女神」,不過原來這也是錯的底米丟原來是製造這個女神像的銀匠,而那個女神正名為亞底米

這個亞底米…..不…..底米丟就是因為保羅宣講「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而影響生意,進而煽動了這次矛頭指向保羅與信徒們的暴亂。

(所以聖經呢一本書呢,千祈唔好立亂話自己熟。)

言歸正傳,聰哥從這件事件中分享了三個人在選擇中帶出的啟示:

1. 底米丟 - 信仰 vs 利益

 作為銀匠,神像的製造與販賣者,保羅傳的道影響了他的生計,於是他煽動同業起來引發暴亂,目的當然是為了自己的飯碗,這反映他關心的從不是信仰而是錢(耶穌還是亞底米也好)

這給了我們一個反思——我們會否在利益有衝突的時候即時放棄了信仰?

聰哥有一點說得好,這類人做事最輕鬆。我深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吧。

2. 保羅 - 倫理決擇上的對與錯

底米丟的煽動下,保羅的兩位好弟兄被捉拿到劇園裏去,情況危險。在情義上作為宗教領袖定保羅絕對有前往營救的責任,但在真理層面上卻是「不一定」。

聰哥引用了有關演員朱柏康先生演電影「破地獄」時的心路歷程分享,頗貼切的。在基督徒的圈子裏大家都是讀著同一本聖經,但互相質疑及批評的事卻常常發生。只是有時爭論的問題只屬於倫理層面上的選擇,到底哪個選擇才是對的?信徒間應存一個開放的心態去理解。

我們作為一個故事的閱讀者去回看保羅這件事。大概會覺得保羅不去營救兩位弟兄是明智之舉,但試想想若我們那時跟保羅在一起,「唔去救正衰仔」的感覺相信會是很強烈的吧?

朱柏康演南嘸佬一事,不禁令我又想起很多年前有一套福音電影名為「賭神之神」,主演賭神的那一位是王傑先生。我記得那時候我走到傳道人面前請教他:「找一個佛教徒來事奉上帝這等事也說得通嗎?」

傳道人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他的回應是:「以電影為媒介的福音新的,事工也十分困難,要考慮的事情也很多,這個萌牙的事工我們還是給予多點正面支持才好。」我想這也是本着愛這個大原則去決定。

3. 以弗所的書記 - 以客觀分析去平息暴亂的人。

「他們並沒有偷竊廟中之物,也沒有褻瀆我們的女神。」

在經文37節中,書記提到保羅與一眾基督徒沒有作一些詆毁或破壞亞底米或其他宗教的事。也基於客觀的這一點,暴亂也在沒有理由繼續發酵的情況下完結了。

這對我們有一個提醒。就是在信仰事上,我們既要謹守真理,亦要對其他宗教有尊重的態度。


講道後,鄺長老也回應得好。(我不是指去不去運動場救他一事上,因為他不說我也早已下了決心......"不去"。)

他引用了某人名言︰「在基要的事上要合一,在非基要的事上要有自由,在一切事上要有愛」

"In essentials unity, in non-essentials liberty, and in all things charity."

(無法確知它究竟出自奧古斯丁或約翰衛斯理。當然我心中的出處也是來自帆哥 - 一位很令人敬重的前輩)

最後我都即興加一句鼓勵下自己:「大事由上帝話事,小事自行按常理及感動話事,至於決定事情的大與小,聖經話事。」共勉之。

聽道分享 - 信仰二選一 (徙19:21-41)- 完

以下是講道分享及屬靈書的分享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

聽道分享 - 因著愛.回家 (路加福音15:11-32)

聽道分享 - 看!一個時代的復興(撒上3:1-21)講員︰羅錦庭長老

書籍分享 - 古道迴音(聖經人物描述)楊牧谷 著 - 信仰不是安穩而是改變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17.html

書籍分享 -《從聖經亮光看 - 教會素質增長》吳主光著 - 以謙卑心去造就別人的大原則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5/is-interesting.html

書籍分享 -《孩子的同行者》- 董淑貞著 - 引導子女學習走不平路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聽道分享 - 因著愛.回家 (路加福音15:11-32)

對信徒來說,就是對非信徒來說,「浪子回頭」應該也是一個不會陌生的故事。不過,我一向都覺得,聽過不代表熟悉,熟悉亦不代表實踐得出來,今日實踐得出亦不代表持之以恆‥‥‥

講題:因着愛.回家 (路15:11-32)

日期:2024年12月1日

講員:駱綺雯姊妹

「信仰其實是回家的路,一條返回天父家的路。」

耶穌說浪子比喻一事的背景:(路15:1-10)耶穌與稅吏及罪人一同吃飯,被法利賽人及文士批評。於是耶穌就引用了三個比喻,第一個是找回失了的羊,第二個尋回失了的錢。第三個比喻就是失而復得的人 - 失去了的人就是那位浪子了。

無論失去了什麼東西,比喻的過程都是三部曲:失去、尋回、歡喜慶祝。

浪子回頭的三位人物就是一位父親與他的兩個兒子。

小兒子心裏沒有家,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掌控人生,追求更多而滿足自己的慾望。回家的動力來自「醒悟」。最後放開自我,甘心作一個下人的心態下回家。

浪子回頭的故事,讀者很多時候重點都會落在作為浪子的小兒子身上。

但其實大兒子心裏同樣是沒有家,因為他不明白「恩典」是什麼。當弟弟要離家出走的時候,大兒子不聞不問。當小兒子回來的時候他亦毫無感覺。家的事跟他都好像沒有關係。

唯一讓他介意的,是父親為慶祝浪子回來而宰了一隻牛犢。(我當刻想到的:對「大細超」的父親感到生氣 - 人之常情。)

大兒子每天安守本分地工作,也許亦是對家的一個誤解。他渴望工作可以換取恩典。卻不明白恩典就是天父無條件地付出。

講員引譚日新生先生在《活待當下、過好今天》的一席話:「不是成功帶來快樂,而是快樂本身就是成功。」大兒子渴望成功,欲不體會在家的快樂。

故事最後一位主角便是父親,他常常以愛等待我們。對回頭的小兒子,他預備最好的等待他回家。但另一方面,當大兒子在門外獨自生氣的時候(個人用俗語說這是搞串PARTY的大兒子),他卻親自出去好言相勸,豈不也是一種「愛能超越一切」的表現嗎?

法利賽人與維道之士總是會擅自地將某些人標籤定為罪人(收稅的人一定是罪人?),他們的思想都是限制着上帝對人的愛。

有時候,我們或會認為有一些罪讓我們不能完全回家,但在上帝忍耐與寬恕的愛中,並不是這樣。


我在想,上得教會聽道的人大都「沒有離家」,不過我們未必感受到「你常和我同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那份福氣。更容易忽略的,就是體會父親對浪子回家的那份感動與喜悅。

- 聽道分享 - 因著愛.回家 (路加福音15:11-32)- 完

以下是講道分享及屬靈書的分享文章,有興趣可以看看。

聽道分享 - 看!一個時代的復興(撒上3:1-21)講員︰羅錦庭長老

書籍分享 - 古道迴音(聖經人物描述)楊牧谷 著 - 信仰不是安穩而是改變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17.html

書籍分享 -《從聖經亮光看 - 教會素質增長》吳主光著 - 以謙卑心去造就別人的大原則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5/is-interesting.html

書籍分享 -《孩子的同行者》- 董淑貞著 - 引導子女學習走不平路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聽道分享 - 看!一個時代的復興(撒上3:1-21)

「上次我返嚟講既道,你有冇聽返?」若不是親愛牧者的再次提醒,我大概忘了對他「無返都會聽返」的承諾。畢竟我一向自定為「出席系」一 主日崇拜人到亦未必心到,人不到更談不上有心。

講題︰看!一個時代的復興(撒母耳記上3:1-21)    

日期︰2025年9月15日 

講員︰羅錦庭長老

每次小朋友懶上教會,對神對人又不太敬愛的時候,我便想起了以利。畢竟以利兩子的敗壞,為父為祭司的他其實責無旁貸。而這一天牧者的講題便是圍繞以利和撒母耳二人 —— 一個不稱職的父親與一個令信仰復興的關鍵人物。

一 「僕人敬聽」的失落

「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

1.1 - 背景

以利身處的時代,宗教活動仍在卻鮮有來自神的說話。聖經形容︰以利眼目昏花,殿的燈僅僅是「還沒熄」的狀態而已 一 反映出當時民眾的信仰光景都處於危在旦夕的境地。

思想 - 對比今天,我們有神的說話沒有? 神喜歡向我們說話,上帝的話亦好好印在聖經上。我們理應不缺神的話,只是有而不珍惜 - 沒有讀就即是沒有。

1.2 撒母耳的不知道

「那時撒母耳未認識耶和華….」(撒上3:7)

在聖殿「打雜」的撒母耳居然未認識耶和華,教導的以利在屬靈上沒有好好教育的嗎?

思想 - 至於我們,有好好教導下一代好好認識神嗎?我想自己的小孩對聖經算是有一定理解的。但就不太著緊是了。

「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撒上3:8)以利在神的第三次才想到呼喚撒母耳的是神,與其說以利對「神的話」有多不敏銳,倒不如說「神的話」對以利來說是多陌生。

思想 - 多想想神會透過那些身邊的人與事情提醒你,深信「神的說話到今天仍在」。

1.3 以利對對神呼喚撒母耳的回應- 

反過來要向學生問神有何說話本已是很不濟的事情,但以利面對「他家將受上帝懲罰的訊息」似乎顯得毫無悔意。(至少聖經沒有記載他有任何行動)

思想 也許我們也像以利一樣想好奇地想聽上帝到底要說什麼,但「身體最誠實」。回應與表現卻如此看出重視與否。對神的教訓表現得不痛不癢。難怪神不常有話。

二. 「僕人敬聽」的重尋:

「僕人敬聽」是以利教導撒母耳如此回應上帝。

「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在示羅藉他的話向撒母耳啟示他自己。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了全以色列。」(撒上3:21)

以利教導別人去「敬聽」自己卻沒有去行。結果是 - 「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撒母耳以自己為「僕人」、「敬聽」了 - 結果是 -「神的話傳遍了全以色列。」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以賽亞書50:4)

我們很多時候既搞不清身份,不認清自己為僕的身份;態度亦不對,沒有敬聽的心。我們有沒有以認罪、謙卑的心去看待神的話?

思想 - 筆者自己有靈修的習慣(大概10天也平均有6、7天有‥‥‥),但個人經驗是使用手機APP去靈修就很少思考的安靜空間,有時幾分鐘看完一段聖經收工。自問不單是沒有敬聽,也沒有受教者的心。

思前想後決定放棄了一向覺得很方便的靈修Apps,在書架上找出一本不知何時買回來又似乎沒用過的靈修書,開了一本筆記簿 - 一切「推倒重做」。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1:2)

讓神的話在我們的身上得勝!

感謝牧者鼓勵我在網上分享主日聽道分享。除了令我又可以沾沾自喜地繼續以「全能型多方位業餘網誌作家」自居以外,若是藉此分享可以幫助弟兄姊妹(包括自己)在追求「僕人敬聽」上有一丁點提醒,這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份福氣。

- 聽道分享 - 看!一個時代的復興(撒上3:1-21)- 完

以下是一些屬靈書分享連結︰

《孩子的同行者》- 董淑貞著 - 引導子女學習走不平路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1/is-interesting.html

《從聖經亮光看 - 教會素質增長》吳主光著 - 以謙卑心去造就別人的大原則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5/is-interesting.html

古道迴音(聖經人物描述)楊牧谷 著 - 信仰不是安穩而是改變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