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ath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ath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3月12日 星期二

鳥山明先生筆下的大魔王



鳥山明老師的去逝,引癹了全球對他海量的回憶、討論,以一個漫畫家來說實在是前無古人。畢竟一人能創作出「IQ博士」跟「七龍珠」兩個經典之中的經典,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七龍珠」"原來" 是我最喜歡的三大漫畫之一,詳見"我們的紀念冊(三) - 毒男慈父混合體 (毒篇)" https://patrickmakblog.blogspot.com/2021/11/blog-post.html)

龍珠的格鬥畫面是我看過眾多格鬥漫畫中表現最好的一個,無論分頁,畫風,人物比例,看得刺激而且舒服,這不是「鬼滅之刃」或「咒術迴戰」之流可比的。即使個人很喜歡海賊王故事,但間中總有「看不懂打甚麼」的時候,而龍珠則從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圖: 看得到那短兵相接的力度吧?孫悟空 vs 魔童 - 個人覺得其中一場最精彩的對決。)


(當年的對戰,招式力量及創意俱備,不是賣暴力而已。)

故事情節方面,龍珠經典畫面實在太多,悟空在娜美星變超西、悟飯忿怒變超2、父子一起出龜波氣功打斯路的畫面、比達犧性自爆….當然IQ博士的搞笑經典也很多,單是一個宇宙大王已經令人捧腹大笑。

(圖: 作為魔童FANS的我,這幕當然是經典。)

不過,無獨有偶,兩大經典漫畫中我最喜愛的角色,都是綠色的大魔王。硬砌兩者其實有一個共通點既 - 他們的初心都是「統治世界」。



IQ博士中的角色反差很厲害,超人沒有強力亦欠帥氣。宇宙大王風有「宇宙」之名,其實只是天神村的一個落難過客,對世界見識亦流於狹隘。但是這種反差就帶出了不少笑話。

龍珠中的笛子魔童相對就人性化多了。故事中他由大壞蛋漸漸變成好人,當中有很豐富的性格及內心描寫。小時候第一次看悟空「放生」大魔王的時候當然是覺得「有冇搞錯?」,但當看到他們以地球最強組合聯手打拿迪斯的時候又是令人很興奮的橋段。

魔童眾多戲份中,我最喜歡是當上「代父」的一段。

(圖:我有時都嬲到想捉起個仔來掉,不過佢太肥要提起也很困難。)

(圖:從這種心理矛盾描寫看魔童的漸漸改變。)

(圖:「就跟我一樣」一 魔童出生其實比悟飯更加無人理、更可憐。)




(圖:用天神與波波的對話描寫魔童從良的方向,很好的第三方描寫。並埋下「魔童快要戰死」的伏筆。)

今時今日為人父,也許會想到像魔童般「用極端手法迫出少爺仔的潛能」的方式。不過作者更著重的是魔童在「訓練死對頭個仔」而心生出的矛盾,與此同時又想起悟飯跟自己身世相似的憐憫。加上天神 一 作為他的同體 - 故事中對他內心改變的描述很到位。

(這一幕表現魔童善良的一面。另一方面,用暗中幫助的方法讓小朋友學習獨立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教仔方法。娜美星人一生出來就懂得教仔嗎?為人父後看同一個故事總會聯想到有關教養的事。)


悟飯跟魔童的互動很吸引,也讓魔童的「改邪歸正」來得合理而感人。

不過,當上好人的魔童隨故事發展下「弱化了」好一段日子。直到「神魔合一」的這一幕才令喜歡他的讀者為之一振。

天神為了成為天神而驅除惡念產生大魔王,作為惡念的個體當然對拒絕他的本體感到十分討厭。但漸漸從良後的魔童以正義之師的身份主動尋求再一次合體,這些橋段在當年算是十分破格。
(圖:無限的引述,也間接表達了魔童這刻孤注一擲的心情。無限的善解人意也是吸引18號的主要原因吧?)

神魔合一這段中有兩句對白我很喜歡:
「這個時代不再需要天神,而是需要戰士。」
「我已不是天神或魔童,我只是一個連自己名字也記不起的娜美星人。」


也因為這個孤注一擲的決定,令鳥山明也再沒有可令魔童一夜大躍進的「魔法」了。之後故事都是「撒亞人先有得玩」,對我來說劇情已沒有那麼好看了。



(圖:魔童成為世上最強的一刻,雖然很短暫,但是十分有型。)

「龍珠」的世界觀,權力的爭奪本來源於龍珠。但後來演變成戰力當道,有些戰力是連神龍也解決不了的存在。但今時今日的社會,經濟、貿易、疫苗、醫學、環保、科學,平權,很多政治因素凌駕於純軍事、戰力之上。

也許我可以大膽講一句:「現在世界不是需要戰士,而是需要神。」





2021年6月17日 星期四

家書 (六) - 不一定有下「棋」



「深水灣、淺水灣、獅子山,你以為定會等。生死興衰也有時辰,你眼前人 還請捉緊。」

<<山旮旯 - 馮允謙>>
https://youtu.be/5IywmMeF69w


之前跟二哥研究一人租一車帶著老父,舉家上山頂看看風景的可能性。山仍如期在等,人卻瀟灑離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攝於2016世界盃8強- 巴西 VS 比利時)
「麥生,我見你睇開足球頻道,不如介紹你其他較優惠既PLAN啦....」NOW比CABLE好一些,總不會連希特拉也取消不了,但挽留客戶可是他們的基本工作吧。

「睇開個位麥生走了,唔好再SELL我,好嗎?....我要CUT...."NOW!"」萬務有時,與收費電視的多年關係也就此完結。

夜半一個人看球賽。這刻多會想起老父。為連U18、女子足球都看的他付月費看足球賽,絕對回本、不,該說是物超所值的。

記得有一年幾個主流聯賽的轉播權由CABLE轉去了NOW,本身是CABLE用戶的家父一下子好像失去了人生其中一大樂趣。

「無所謂啦,有咩睇咩囉....。」爸爸一邊看著德甲一邊這樣說。但這些說話騙得了誰?連一向反應遲頓的我也知道他要看的是曼聯、利記、車路士,於是自把自為地幫了他「裝NOW」。
「有咪睇囉....」做仔既,明啦...
這年頭看歐國盃,總是有些缺欠的感覺......總想聽他說說最看好那一隊冠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我要捉象棋....」
「好!來!」
「但係我淨係要同阿妹捉....」簡單來說,就是嫌我「太強」。
「爸爸其實好一般,爺爺勁我好多,我次次都輸比佢.....」小時候我鮮有跟父親下棋的親子活動,即使有,一向嚴謹的父親也沒有「讓ROUND」的意向,所以老旱被撃沉的我很少找他單挑。
又有一天 -
「爺爺,同你捉!」一向怕輸的孩子居然特意帶象棋來找家父切磋,不知從何來了這份勇氣。
「唔啦!你同阿妹玩啦!」從不會讓賽的父親可不想挫掉孫兒的一番熱血。不過一求一拒,夾在中間的我倒是要找個"圓場"。
「老豆!跟我下一場好嗎?」

久違的父子對賽組合開始了!論技術我理應會遭大敗。但也許有孩子們的加持,加上家父久疏戰陣,在局勢上我佔了點先機,毀了他雙馬,爆冷有望。
「如何令爸爸輸了也不在兩個小孩前失威呢?」覺得自己有勝算的我心中想著這個難題,但面對一向不喜歡讓賽的爸爸,我倒是想認認真真地羸他一次。
結果呢...回過神的爸爸還是逆轉勝。不過我為輸得不太多的結果感到「驕傲」了。

那時候,我心想:總有一次,希望能嬴他一次。可是,人生的「下次」是從來沒有保證的。

「完美在這夜擦肩,難道你可補領。
還說下次做更好,誰料這刻是尾聲。」
<<東京人壽 - 容祖兒>>

https://youtube.com/watch?v=OVuXyzS2_og&feature=share
「還好嗎?秋姐」以前撥電回老家劈頭的笫一句多是「叫老豆聽,唔該。」但一切已不一樣。
既然「下次」是從來沒有保證的。那「今次」便珍惜多一點吧!

家書 (七) - (七)寫甚麼.... 唔......誰說得定呢?

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

家書(五) - 積極不干預政策


2020年12月的一個週末下午...........

「麥生,我們的技工會盡力搶修,希望今晚會恢復供電。」

對於管理處這個令人無奈的來電,阿女問﹔「無燈今晚點食飯?」

「沒大不了既,我地有蠟燭吧?」

能生活就是沒甚麼大不了,家父一向也是有這樣思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談到他的管教理念,也是「沒大不了」。

「你讀唔讀到書我理唔到,總之你讀得到我就比錢你讀上去。」這是家父常掛口邊的格言。再想起今天面對一堆疊一堆肢離破碎於電腦前的功課、一行又一行東歪西倒於手冊上的字體、一個多極都係一個怒髮衝冠於「亂世」中的父親,我多少有點羨慕他吧。

不過在學業的生涯影響我最大的,也是他。

小學升中學派位的時候我獲派了第二志願的BAND ONE學校。當年我大部分好朋友也被派往那兒升學,以個人喜好來說去該校也是十分好的結果吧。

不過當天,鮮有處理校務的家父也回到了學校,跟校長窒內談了幾分鐘後手拿了一封推薦信。同一天,他帶我踏進了另一所在同區中稍有口碑的學校。就此我在該校渡過了七年的歲月....

這所學校似乎沒有讓平庸的我優秀起來,但它讓我跟一群優秀的人一起學習。讓小學最差才考第二、到中學卻淪為考尾二的我,在掹車邊的生活中明白怎樣才算得上是優秀、亦明白「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

這的確是一所很好的中學,爸爸這個決定在我的學業上推了我一大把。今時今日在如斯競爭的大環境下,要孩子再去入讀的可能性卻可是非常低了。

作為一個初中的小毒毒,最大興趣當然是打機。少管我學業的爸爸卻不太喜歡這個玩兒。「你唔好成日霸住個電視喎....」

循規蹈矩的我當然明白他不喜歡我常常打機,所以總是預計他回家前逢過一關就SAVE一下,好讓在門匙聲響起的一刻及時收檔走鬼。

老江湖的他入來時見我默不作聲扮乖到出晒面,輕輕摸一摸紅白機頂蓋感受一下餘溫,心裡有數了。

(以前打MARIO,料不到時至今日都係MARIO...)

記得有一次,我獨自在家的時候發現遊戲機的火牛線鬆了,遊戲機啟動不了但自己又太想玩的情況下亂駁 (回想起來,其實"駁"線等於"搏"命....)

「卜」一聲,電牛位火光一閃後,換成四周一片漆黑。大鑊了!落下的大電掣升不回位。

「你家搞甚麼了,個大掣短路搞到總機樓都跳掣,聽日先有人整。」聽到公屋的辦事處人員有如此回覆,我真不知老父回來看見漆黑一片會有甚麼反應。

「爸爸,"唔知點解"停左電,辦事處話聽日先整得返...」家父面對支吾其詞的我顯得不太在意,點起了蠟燭,就此我跟他一生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共進了一頓「燭光晚餐」。父親在燭光下的面有點倦,心中有愧的我也不敢多面對他。

(這個真實原因其實我一直沒有告訴他...除了怕他罵以外,更不想給熟識電工的他話我 "正蠢材"。)

這一個黑夜無聲無息地過了 - 生活到就好了.....老父用行動實踐了自己的話。

讀中學的時代,老父亦開始了給我零用,最初是每星期100元。當時一個學生餐才12元,一百元對仿傚他同樣節儉的我來說一百元是很足夠了....零用不單隨通脹增加,爸爸對漸漸懂處理事務的我改了每月發一次零用。如是者維持了五年的零錢供應,真到升中六暑假的某一天他突然說要暫停一下。

「這兩個月你返暑期工了,我不會給你零用了,好好學習自力更生吧!」

那時候在表姐的幫助下找到了人生第一份當店員的暑期工。我在工還未返的時候,面對他說話的那一刻其實有點反應不來。

在這個情況下我初次走進成人生活的大世界,做事幼嫩加常常碰壁的我常被一位老前輩責罵。我當年最怕被派去旺角分店ON DUTY 就是怕跟他拍檔吧。但他對小伙子的嚴厲卻令我成長了不少,最後可換來他一句﹔「算是有點進步啦....」這句比其他樂於忍讓的前輩們給我的鼓勵更大。

初次體驗社會,學習自己賺錢生活,那兩個月的體驗可是一生受用。(很感謝表姐給我這些機會,因為這些經驗,我更學懂了體諒前線服務員。 當時年少的我在沒有通知她的情況下提早辭了工作....回想起自己這份無知也有點歉疚。)

第二次停零用已是到了上大學的時代。爸爸幫我付了第一期學費,待我成功申請到GRANT & LOAN 後,便讓我自己去試試管理自己。到我出來社會幹活的時候自己負責向政府還債,該放手他總是放手了。不過,回想起來,在兄弟們真的需要家父的時候,他總是納於言而敏於行地伸出了援手。

「唔知?依家我返學定你學?」

為父了,這是我面對孩子功課時的日常。我總想學像家父般灑脫但現代社會又不太容許這種事。



跟我不同,孩子學習上不見得主動,但他跟我一樣喜歡打機,只是沒有見到爸爸會自己懂「走鬼」的紀律。

「好關機啦...」

「等我SAVE 埋先啦.....」今時今日的小孩聰明得來更懂討價還價。

「少說藉口,SAVE POINT 不是行樓梯下去一層便有了?」
孩子知多了,當爸爸的當然也然也與時並進吧!但家父那份讓下一代好好發揮的教法,還是很值得參考的。

(SAVE完幫手換季吧...)
家書(六) - 我們的信仰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家書(四) - 暗黑廚神的光輝歲月

「姐姐煮得唔好食!」
「煮得咁辛苦唔好嫌三嫌四好喎!」
幾年前我明明還很享受聽小朋友們牙牙學語地亂說一通,今時今日卻對口不擇言的他們感到有點厭煩。
「你地無煮個飯點會知辛苦!?」
「爸爸你都冇啦!」
「咩冇...」
>>>>>>>>>>>>>>>>>>>>>>>>>>>>>>>>
小時候很少在外吃飯的我們,口味好惡都是來自嫲嫲的菜。我們當然不喜歡她的隔夜矮瓜,但她的茄汁豬扒,永遠都是我們配級下秒殺的項目。第一二碗飯已把豬扒吃得一乾二淨的時候,即使第三碗是「撈汁送飯」也要嘗盡剩餘的豬扒味。
「嫲嫲,方太這一道菜你也可以弄。」
邊看婦女新姿,我一邊問嫲嫲,心想方太這道菜一定比矮瓜好味。
「我才不會用這麼多油炸一件豬扒...」小朋友就是眼內覺得好看便是美味,成年人看的不單是外觀、更是成本、實際需要。

升中了,初次走出家門的我也開始嘗試了街上的味道。味精、油膩的速食味道。對家貨真價實的味道反而變得不是很珍惜。明明從校回家才十分鐘腳程,午膳時偏偏想跟同學到茶記吃個黑椒腸仔或吉列豬扒飯。吃味精其一,跟同學在葵盛新區游走的日子也是很美妙。那段初中的日子,成績又不佳,但家人對幾個學期排尾二的我也沒有甚麼話說。回想起來,這種輕鬆學習的感覺是不錯吧。

(童叟無欺,真係考尾二...)

中五的生活,大致是溫習預備會考吧。偏偏在這個"搏殺"的時刻我開始了一個新嘗試.....

那個年頭,年越90的祖母身體開始不太好,也開始多了進出醫院的時候。大哥已經跟爸爸一起工作、二哥則上了大學也多在宿舍,平日在家的大概只有我。這個時候爸爸回家吃的是甚麼?

這個時候,放學後我先到醫院探嫲嫲,之後由瑪嘉烈步行40分鐘回葵芳買餸.....再煮飯。

煮飯嘛,,,,我記得我最在行的當然就是煮飯。阿嫲教落﹕一殼鷹嘜米等於三碗飯,洗完米把手掌平放在米上,加水直到水浸過手背就剛好。當然理論歸理論,吃半生米、半粥的時候也不少,但這已是我最強的烹飪項目。

飯算是解決了,初心者當然是炒熱罐頭食物最好了。午餐肉、腸仔、沙甸魚,那個時候覺得自己「都幾叻」,懂得弄一餐有魚有肉呀......不過,不學無術的我居然還有勇氣試試炒菜心 + 雜豆炒蛋。炒菜嘛,一大堆菜塞滿了整個鑊,蓋上幾分鐘後一開會變小的感覺很神奇....不過,自覺總是鹹了點。

雜豆炒蛋就是祖母的拿手菜,我也希望自己弄一下。不過理想跟現實總是有落差,炒到散晒既蛋,半生熟的雜豆,間中還附送一些蛋殼碎....幸好沒有讓嫲嫲品嘗。

煮者固然勇氣可嘉,吃的更是仁者無懼。難得的是爸爸不發一言的回家有飯就吃。直到有一次。未學好行去學走的天才小廚師又有新搞作。

「浩,豬扒沒有醃嗎?」這次是爸爸第一次回應。

「甚麼是"醃"?」我心中也奇怪,明明在豬扒上加上茄汁、豬扒顏色也很「橙」,為何豬扒竟會沒味?

「就是加豉油、豆粉、糖溝均豬扒再放一會,豬扒的肉才會有味。」

原來如此!沒味的豬扒,爸爸還是吃下了。之後爸爸更親身示範如何醃肉。


(時至今日每次見到"醃"好的食物都會想起這樁往事.....)

學煮飯的時光算是美好吧?幸好.....「可惜」這段日子不太長。
也許爸爸也體會到我的極限已到,(還是他忍耐的極限已到?或是不想嫲嫲受苦....)在嫲嫲出院時也請了一位姨姨幫忙做飯。

>>>>>>>>>>>>>>>>>>>>>>>>>>>>>>>>>>>>>

「咩冇煮過飯?........只是難吃到一個點。」我跟我的孩子們說。

有一次跟爸爸吃飯時談起此事。是因為不懂搭車所以要步行回家?為何不乾脆叫外賣?天曉得。

我已不太懂當年的思維,只是我明白了父親向我親身示範了甚麼叫﹔「擺上甚麼便吃甚麼」

因為,世上最難吃的我倆也嘗過了。「最壞的時代,往往也是最好的時代。」
(麥太整完我去呃LIKE而已。)

下回: 家書(五) - 積極不干預政策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家書(三) 我們的足球場

這天回父家吃晚飯,時間尚算充裕的情況下我提早了三個站下車,從後門獨步走進這個依山而建的公園。記憶中自己沒有走過這條路,四野無人得甚至教人有走錯路的疑慮,但同時卻有著一份莫明的親切。


走了五分鐘左右,穿過兒童遊樂區,便來到了這個久違了的地方 - 父子四人曾一起踏足過的「領域」。
>>>>>>>>>>>>>>>>>>>>>>>>>>>>>>>>>>>>>>>>>>>>>>>>>>>>>>>>>>>>>>>>>>>
小時候上學後回家,比起今天那些動輒的所謂「親子功課」,做功課真的很少勞動到天黑齊才回家的老豆。

「訪問爸媽的偶像」- 當年這份功課題目夠特別吧?

「爸爸,您的偶像是誰?」特意留著功課等他回家的我可是第一次。沒辦法,媽媽不在而且當年我又老實得不懂「老作」。

「偶咩像姐.....」

「要交功課呀!想一想一些你欣賞的名人吧?」

「咁.....」他的回應是胡楓、四哥 還是梁醒波呢?爸爸想了一會後彈出了一個我十分陌生的名字.....「姚卓然」
乜水來呀? 這位在50-60年代叱吒球壇的「香港之寶」,在沒有維基的日子可是連老師也不認識的名字。
有時我回想: 他的偶像為何不是告東尼?
>>>>>>>>>>>>>>>>>>
要數到家父最鍾情的競賽活動,非賽馬與足球莫屬。但相比起多少有金錢瓜葛的賽馬活動,從不賭波的家父對足球那份熱情更真摯。

也許是忙於養家吧,我懂事的日子從未聽過他說要去踢足球。而且,在我出生的時侯,當年已年過40又半載的他也許大致過了踢足球最黃金的時期。

但是,對足球的這份熱愛卻是承傳了。
>>>>>>>>>>>>>>>>>>

初次看足球的是英格蘭足總盃在香港熱播的時代。所以英格蘭球員最為我們"熟悉"。「這是施路頓啦、庇利啦、連尼加、荷杜、畢查啦。」大哥常常對著1986世界盃集圖貼紙無料扮四條地跟我們亂吹一餐,穿守門員服的施路頓大概不會認錯,但最後知多了一點的我們還是踢爆了他所說的畢查其實是韋健士。(當時二哥還常常以畢查去嘲笑大哥「亂UP昆細佬」的「惡行」。)

至於1986的世界盃,馬當當拿對英格蘭使出的上帝之手、一扭六的世紀金球,巴西對法國的經典大戰、西德熱血追平阿根廷再比絕殺的經典決賽.....1986世盃對我家中四男也是第一件足球盛事。

(2018世界盃8強 - 巴西 VS 比利時,直播時間唔太夜就去父家叫下)


(唔洗溫書又有波睇,兩隻野就連巴爾巴利亞都殺)
>>>>>>>>>>>>>>>>>>
GOAL GOAL GOAL!外國的月亮也許圓一點,但我最深刻還是第一次跟爸爸去大球埸欣賞的賀歲盃賽事。

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未翻新的大球場看足球賽事。當中我較深刻的印象....既是無名外隊高水平的對賽、亦是觀眾席上既熱烈又「豪邁」的叫喊、也是沒有入球重播看的現場賽事(未翻新的大球場沒有重播的大螢幕),更是十元一支貴價甜筒的叫賣。(又想食但又貴到唔好意思叫老父買的心情當然也很深刻。)

不論水平,足球還是現場看更有味道。在我的成長歲月中,也有不少次跟爸爸去大球場看足球賽。但今時今日,慣用輪椅代步的他可沒有太大去看LIVE的興致。
(上一次跟老父入場,要追溯至2011車路士訪港)
一起看LIVE的日子固然是珍貴的,但再比這個,一起踢的日子更是絕無僅有。
>>>>>>>>>>>>>>>>>>
這個年頭,主日崇拜前與兩個足球小將去屋苑平台踢半小時足球,之後回家洗個澡再預備網上崇拜,疫情下這安排成了一個新常態。

小兒每星期日可以任意剷父親早起身陪踢,為父的我也許想多睡一會。但回想到自己與父親踢球的光陰那麼苦短,最後我也是免為其難地與他切磋一番。畢竟自己也已到了屬於足球的黃金「偏後」時期的年紀了。
>>>>>>>>>>>>>>>>>>
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再次回到這個領域,涼亭、健體設備、鋪得完好的小石路等...圍網外的園地有不少的翻新,但圍網內褪色的中圈線、有點積水的四個角落,卻映襯出一些令人懷念的舊情懷。這個我們家稱呼叫「麗瑤球埸」的地方,見証了父與子同場踢足球的流金歲月。

>>>>>>>>>>>>>>>>>>
那些年,四人男子組合拿蓍足球徙走進了這個球場。「麗瑤球埸」離葵芳村不遠,但由於只有5人場的它也不是很吸引一眾波牛,所以那兒人流也不太多。是一個很適合沒有「跟隊能力」的我們消遣的好地方。四面圍矮牆、龍門得半腰高度的五人足球場,可說是寸金呎土的香港獨有的怪場,但已比葵芳村N年前已拆去的六角形球場進步多了。幾個小孩亂踢一通,有四度牆阻隔一下不用出界痛痛快快也是件好事吧。不過在這依山而建的公園踢球會有一件趣事,萬一解圍球熱血過度飛過圍網直出外野,球會一直沿斜路滾向公園正門,那時就「山下見」了。
(沒誇大,一腳過網就直LOOK落山) >>>>>>>>>>>>>>>>>>
「爸爸的球技很厲害。」不懂事的孩子總覺得我跟馬勒當拿的球技差不多(笑)。這個也不難理解,我少時候也是這樣評價爸爸,甚至覺得大佬是跟畢查一樣扭不過的鐵衛。一起踢球真是何其快樂的回憶。
>>>>>>>>>>>>>>>>>>
「大家對這球場可有印象?」從正門走出公園,在WHATAPPS附上照片問兩位兄長,二哥雖很清楚地回答「中葵涌公園」這個「學名」,但兄長二人居然對這個「領域」毫無記憶。
>>>>>>>>>>>>>>>>>>
記得的....就只有我一個嗎?
>>>>>>>>>>>>>>>>>>
「媽媽走後,假期也有點無所事事,所以便跟你們去踢下球。我想不只一次吧?你嫲嫲還很希奇我何以常把長褲踢穿呢!」不,父子踢球的光陰可不復再,但那些「龍門前遺留下紀念」的歲月,父子也不約而同地記住了。

(待續: 下回: 家書(四) 暗黑廚神的光輝歲月)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家書(二) 一 祖母的訓誨

「爸爸,姐姐問你聽日帶唔帶飯。」阿女的來電,為沉悶的工作泛起了一陣漣漪。
「帶....我講"帶"呀, "Yes"呀...」
「姐姐,He say "Yes" wor, bye bye」
被女兒怱怱掛了線的一刻,我在想﹔「以前我該有禮貌點吧?」
>>>>>>>>>>>>>>>>>>

將一身的孝服脫下,掉進放在後巷的鐵桶中焚燒。火舌見証著單親家庭的新生活正式開始。

機械人、玩具、全班同學的慰問卡.....那年冬天收到的聖誕禮物特別多。 「有人送玩具回來我當然要玩過夠.....」當時家中最不懂悲傷的人應該是我吧。除了大哥有點微言也沒多人責備我,畢竟送玩具給我的人也是希望我多快樂一點。
若以足球賽來形容我家的話,祖母活像一個守門員,左飛右撲地照顧我們三人,好讓父母親二人專心進攻。年少無知,只知道祖母有多好,莫說早逝的媽媽,爸爸默默的付出往往也被忽略。當時在我心中家的MVP永遠是祖母,爸爸有血有汗的身影往往被忽略。但無可否認,祖母對我、也是對我們的習慣、性格影響也是最大。
「福哥,您個女找你。」其實我討厭爸爸的同事常常以為未變聲的我是個女孩子。
「爸爸,嫲嫲問您返唔返來吃飯。」爸爸的答案就是兩個:「返」與「唔返」,我倒不記得他有問過我「做了功課沒有」之類,不用說的自動自覺做功課是基本吧。
「嫲嫲,爸爸話唔返來食啊!」
一代接一代的對話,似曾相識。我想當年的爸爸也喜歡接我的來電。
晚飯了,一個老太婆面對三個小朋友,隔在中間的有時是兩碟餸: 一碟隔夜菜,一碟7隻雞翼。隔夜菜多數是魚肉釀矮瓜,由於三兄弟也不太喜歡吃菜,嫲嫲又從不浪費食物,這味釀矮瓜總是留上兩三餐,無限復活地越留越叫人不想吃。(直到今天,家父仍然對留舊餸有份莫明的執著。)
「吃雞翼吧,一人兩隻,大佬多一隻。」小時候我懂得服從長輩,只是心中對「大佬多一隻雞翼」的分配心中確有些不滿。心中一直拘泥著3比2大的道理,卻忽略了一條同樣簡單的算術: 祖母得雞翼的數量是7-3-2-2=0的事實。
(今日剛剛返屋企食飯, 爸爸對已經食咗五隻雞翼既我食埋第六隻。佢話佢日日都有得食所以唔洗食喎.....)
「不要吃了,,,,」
我家的孩子每次掉食物在地上,我說的也是這一句。但當年雞翼一人分得兩隻,根本會把掉在地上的食物毫不考慮地放進口中。「擺上甚麼吃甚麼」在我心中永遠是金科玉律。不過祖母對吃飯有點寒酸的我們還是有一些要求....
「浩,抺枱的布不能抺嘴,會生鬚的。」回想起來,「生鬚」其實同「整蠱專家中左隔夜忌廉」一樣沒約束力,但小孩的我真是牢記在心,人再髒好也從不用枱布抺嘴。

面對頑皮的我們,嫲嫲總是有很大寬容。
「浩民在校很會聽從老師,他在家如何?有幫助家務嗎?」
「都乖既,家務就.....間中...都有.....既。」
每次學校要見家長,嫲嫲的大話特別多。坐在一旁的我作為「既得利益者」,忍俊不禁。
事後她總是說﹔「今次就放你一馬,唔爆你係家D壞行為。」但天生有小聰明的我,就是明白她不忍心讓我失去品學兼優的形象。雖是縱容、也是愛,這點我十分明白。
不過,我總有觸怒她的時候,即使就只有這一次。
有些時候,嫲嫲在六點左右總會為我們預備一個麵包。頂頂肚近9時才正式吃晚飯。
「嫲,同學們總是六、七時就吃飯。為何只有我們要這麼晚才吃?」

「因為要等你阿爸嘛。」
「不等他不是就好嗎?」
這時,嫲嫲收起了平日的微笑。
「你爸爸為你們工作如此勞苦,你豈可說"不等他"這等說話?」這是我第一次見面帶苛責的嫲嫲。只此以後,我也不敢、亦深明不能再說這些「大逆不道」的說話。
祖母忙於家務,其實沒有多大時間跟我說教,但她僅有的教訓,卻令人一生受用。
她常常對我說:「得人因果要千年記。」對別人給我們的恩慰她總是有分執著。而我也一直希望自己也同樣活出這種生命素質。幫過我的,那管這個人現已距離我多遠、那管他給我的幫助是多微不足道,那管他現在對我有誤解....我仍然要顧念這份恩情。
所以這場人生球賽,前場東奔西跑的父親,一夫當關的祖母、勇戰後早了離場的媽媽、為我們家打氣的人、以及我的人生領隊 - 上帝,祢、您、你及妳們的恩我會盡力記住。
所以,容我不厭其煩地再次說聲: 感謝你們!
(找了良久才找到跟祖母的合照,可想像到勞碌大半生的她少有輕鬆拍照的時刻。)
(待續: 家書(三) 一 我們的足球場)

2020年11月19日 星期四

家書 (一) 母親還在的時候




「爸爸,你有沒有見過蜈蚣?」女兒拿著昆蟲小百科問我。

「這種醜的東西當然沒有看過.....其實,爸爸我也不肯定。」

>>>>>>>>>>>>>>>>>>>>>>>>>>>>>>>

一面看網誌,看到孩子們的一點一滴,由他們在母腹至成長的往事,是很回味的。但彷彿...他們佔據了我整個世界,但現實其實不是,也理應不該是這樣。 所以,為父的,決定在此也談談為人子的心跡,也回顧一些人、一些事。
小時候對父親的印象,是沉默寡言、喜怒不形如色的,即使在只有200呎多狹小的房間,也不太覺他有太多說話。一家六口,夾在媽媽與祖母的日常爭論中的他,選擇沉默是金也許是一個大道理。 小時候不懂事的我,每次見祖母要出外兼職做大妗姐的時候。「麻麻不要走!」我總會抱著她的腳哭得死去活來,但我卻慣了不見每天出外工作的父母。所以,小時候他有沒有像我今日對小朋友停做的一樣,抱過我,做鬼臉逗自己開心,壓根兒我想穿心窩也不會記得。
上了小一,我誤打誤撞考到全班第三名。母親為我的「成就」大為高興,興高采烈地帶我到村口的文具店買了一件六神合體的超合金。那時的超合金其實很粗糙,六神合體一件過不能解體之餘只有雙手肩可作有單向轉動,但鮮有玩具的我也高興極了。(要是把它留到今天相信價值不菲吧!)但當時爸爸好像沒甚麼反應.....其實沒相干的,那個年代不崇尚「稱讚」。而且,那個年代我天真的思維未被物質污染,所以我也沒試過問爸媽.....「我考第一可得著甚麼?」。讀好書只是覺得要專心做好自己手頭上唯一的一件事。

「讀好書是你本分,爸爸當年溫書也不靠人。」面對溫習不太主動的兒子,這句我常掛在口邊。今時今日要像當年父母親一樣不理會小孩功課可不太行,只是「做好學習本分而不為報酬」也是我一定希望讓小孩們明白的事。

父整天出外工作,早出晚歸,我上學去讀書回家就做功課。那時各盡其本份,沒有甚麼所謂「親子活動」(那時不會有這個TERM)。

要說唯一的「親子活動」(那時不會有這個TERM),應該是星期天一家去村尾酒樓飲荼吧。

直到有一年,爸媽破天慌帶我們去參觀動植物公園,又去海洋公園,對當年足不出戶的我當然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但後來才知道,媽媽是想找緊跟我們一起的時光,跟歲月競賽。之後她身體也每況越下,一起出門的經歷頓成了絕唱。

到了這段時光,父親很少會帶我去很遠的地方。單是兩父子這個組合出外的日子更少,但有一次卻很深刻。

那一次不算是甚麼活動,只是跟他一起去買東西。走進一家老店,店內兩邊牆上放滿了百子櫃,對當年矮小的我來說感覺它們像是高聳入雲。而我的身高才僅僅讓視線觸及售貨員櫃位的高度。少出外的我倒不敢四處跑,但對爸爸跟售貨員的深奧對話也不感興趣,於是在櫃位與店門之間來來回回。

這時,售貨員拿出各樣的藥材,包括了一條條像乾了的蜈蚣的怪東西。

「爸爸,這是甚麼?」 「給媽媽的藥,抗癌的。」 很難想像蜈蚣狀的東西可以當藥吃(而且聽聞還不便宜)。我想這是在當年在西醫對媽媽病情沒有辦法下的一個放手一試的秘方吧?



1985年12月18日的下午,大哥接到不知哪裡的來電,便大喝一聲馬上趕我們出門往外狂奔。大哥一面沒回頭地向前跑,根本沒有在意年紀小的我們是否跟得上。 「快上車!」直到他硬截下了一部的士才停下。「司機,瑪嘉烈!」

一下車,大哥又是一下了往樓梯處走,他根本沒打算等電梯。跟他一回一回地往上走.....三樓,還是四樓,忘了。

「爸爸,照你意思,我們是 "飛的" 來的。」大哥一面喘氣一面跟老爸匯報。 甚麼是「飛的」?當年的我很多不明白,我只知道,看到吸著氧氣不能回應的媽媽,那天她悄悄地離開了我們。

跟我考第三一樣,我看不見爸爸在我們面有太大激動。回想起來,要為家人打算,一個人要負起家一切重擔,實在沒有感情用事的空間。 而且當年大哥才中三而已,想跟我們說甚麼也難有甚麼共嗚。幸好的是當年還有我們敬愛的祖母照顧我們,我們仨才得以活下去。

媽媽走後,爸爸很少、也是更少跟我們說教。記得有一次、也許也是唯一一次,我幹了一些我自己也忘了的錯事,令爸爸忍不住在我面前拿起了藤條。

「媽媽不在,難度要我打你嗎?」當年的我已有點小聰明,深知少處理小朋友又一向善良的爸爸再氣憤該也不會真的打下去,只是那一次令我真的很慚愧。以後我記憶中應該也沒有令他太激心的事。但回想他那番話,不難想像到他當時默默所背負的有多大。

爸爸,感謝您。那段日子相信不容易吧。



(待續:家書(二)一祖母的訓誨)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球迷父子



(以上是我某年送給爸爸的生日蛋榚...想起來他快生日了!)

"父親以一己之力養家,不能常陪伴我們,我們也得生生性性,好好用功,孝順爸爸!" 這是祖母一直要我們一眾兄弟緊記的事。

所以,小時侯的我很少與父親 "去街",但卻有兩次印象深刻的事 - 一是與爸爸一起在荔堯公園五人場踢球,一是與爸爸一起去大球場 (未重建時) 看賀歲盃 ; 剛巧兩項也是跟足球有關。

也是這個原因,令我小時候已愛上足球,也喜歡看現場的球賽。

公仔箱內的足球賽再好看,也彌補不到不是現場的感覺,所以即使香港足球是不夠公仔箱內的水準,也我令我支持的原因....

再一次與爸爸及友人到大球場看一場 南華 vs 蒙通聯 的比賽,賽後有人嫌南華踢得不夠好,不值得繼續支持。

但是 - 南華 or 香港足球 真的要打出天下無敵的表現,我們才支持嗎?

0 比 0 的比數,固然令趕來支持的我有些失望,不過,他們穩健的防守,全場力爭入球的態度,作為主場球迷的兩父子實在沒有話說,收貨吧。

反而坐我後面的球迷 (是男性,絕非像阿姨來湊熱鬧...) 更令我失望,以下是他的 "偉論" :

"南華 如取勝 會怎樣?" (似乎他不知道來看的是亞協盃分組賽...)

"原來他真的叫 "史高斯" ! " (原來他偷聽我跟朋友對話,以為我幫球員亂按名....到了史高斯被換出時,他才彷然大悟....大佬,你估得曼聯有史高斯咩? 香港球員叫 "志強" 都起碼有三個啦......仇志強 - 伯爺年代剛門 ; 陳志強 - 曾經是鐵衛,衰打假波 ; 尹志強 - 亞洲第一中鋒...唔計香港人仲有 "小志強"....)

"球証是香港人嗎?" (原來不單唔識波,commom sense 都無,香港人 vs 泰國人,會用香港人做球証嗎?)

"強哥是誰?" (算了,他認識的可能是歐偉倫或李健和....或是小志強.)

"香港足球水準遠不及英超,早知看英超算了" (之前的說話,我可以理解他沒有看過足球,不過,這句真離譜...比60大元嫌三嫌四。我比60元你,難道你可以帶我現場去看英超? 狼隊對韋根都唔得啦! )

另外有些球迷叫 "羅生回水!" 如果出錢又出力希望搞好球市的羅生聽到他們的叫喊,肯定不是味兒....

與其說香港的足球不濟,倒不如說球迷的水平不濟吧!

以踢足球為生的香港人,雖然有的是讀書不成去踢波的,但有些自願放棄了繼續升學的路,在大都會往往沒有充分的資源讓他們發展 (最好例子是葉鴻輝 - 會考有13分0架!),他們為理想走了不一樣的路,要知道很少因為踢足球而發達的例子....

我想要他們繼續有進步,正面的支持實在重要! 運動員難道要奪金才值得尊重?

香港足球,作為喜歡足球的香港人,也不能不支持!

球場從來需要的是支持的球迷,而不是比了 "幾草" 發噏風的消費者。

難得我的爸爸也是以這個態度看球.....談起足球,我倆特別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