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0日,自然醒來的我自覺腰有點酸,人到中年睡得太久似乎身體也懂得投訴。
找早餐吃的我,隨手從全盒中取了一塊STICKER填一填肚,就此我成為了它龍年的第一名「食客」。這年相信在沒來賓的情況下,全盒成了過年自肥限定擺設。
小孩們趁學校假期到中山的舅舅家玩了幾天。年30才跟們漏夜回來,年初一的早上他們仍然在「回血」中。所以,這是耳根清淨的大年初一早上...不,時間已近正午了。
寂靜的這一刻,想起往事‥‥‥
小時候過年是件不得了的事,由於同住的祖母跟家父在家族中的輩份都很高。200來呎的屋村小單位,大年初一的早上一下子聚集了十幾二十人,有時兩大家族同時間齊來找祖母家父拜年,來賓人數真的多到站在冷巷。
那個「盛景」對我來說,記憾猶新。
為了應付這個一年一度的大場面,爸爸當天會很早叫醒我們梳洗、吃年榚、換上一套像樣點的外套。家中一向任意擺放的東西會臨時擠在一個暗角,各人臨急臨忙以呈現「最好待機」的一面。
「要不然 "兵臨城下" 的情況下「你班友仲刷緊牙」- 好不失禮。」
幾十年後的今天,輩份低的我大概沒人來拜年吧?家中亦沒有必要出席的聚會,不過一切隨心的情況下與親友相聚,感覺又是多點「溫度」。
「乜你地咁細食架‥‥‥」外母為我們預備的年初一午餐總是很豐富,我也幾肯定這個份量,早十年有暴飲暴食的壯志下也消化不來,不過她對我及家人的愛我倒是會全盤笑納的。
每逢過年,總想起家父入利是封的時候總掛在口邊的一句:
「過年我一向都係收得兩封利是,一封係你姑媽,一係係你阿公。」
對白配上一臉高輩份得來又幾得戚的樣子,晚年的他總好像多了點「鬼馬」。不過隨著這幾位元首級的長輩先後離開後,加上疫情的幾年光景,幾個親戚組成的大家族,與及我們三兄弟「喂威圍」的一家,過年都有很大的變化。今年的初一也是「各有各」,三人到了初二的表哥表姊團拜中才是龍年初次會面。
我家三兄弟呢,過年禮節一向都係是是但但,幫老父捧年花 - 揀又輕又平個一棵,利是封 - 有人送就超級老土 "福祿壽" 照用,全盒 - 一堆自己岩食既填滿佢又搞定,新衫就更加不用說 - 窮限制左品味呀嘛‥‥‥
記得小時候去姑媽家拜年,多人得在冷巷亦也開了幾圍 (真不明白當年一個家用的廚房怎可以同時處理這個多人的飯菜。) 人大了,才體會這份老香港情懷有多可貴。
時至今天,表哥表姐們的凝聚力仍然很強,安排團拜之餘又加插抽獎活動,少了點傳統式的嚴肅多了點嘉年華感覺,大年初二的拜年活動令大小朋友也過得很快樂。
作為新一代,我家小朋友就不太喜歡拜年,因為他們心目中十大最難食餐廳:稻香、海港、逸逸居、美心、‥‥‥數到第十都係酒樓,原因就是簡單一個「吃」字。.
當然,我常常提醒他們:「最重要的不是吃甚麼,是跟誰在一起吃。」
我記得小時候過年,拜年總有一個日程表︰初一姑媽、初二阿公、初三大舅父,初四過後就是其他舅父、阿媽的老同事‥‥‥等等,總之就是拜年拜到返學咁濟。
母親讓我們三兄弟一個心中都有一個「新春限定的行程」,這個限定行程不折不扣地進行了近十年,直到媽媽離開了我們的那一年。
十二生肖輪流也走了三次的今天,人的離世、移民、各自組織家庭及社會變遷,令過年定律由逐年漸漸改變,到近年更是年年大變,變化之快之大,令人始料不及。
使徒約翰在聖經的書信中說過︰「我還有許多事要寫給你們,卻不願意用紙墨寫出來,但盼望到你們那裏,與你們當面談論,使你們的喜樂滿足。」(約二12)
在多變的世代中過新年,新年對一些人來說最大的意義已變成是一個長假期。但我希望自己仍有約翰重視人與人見面的心。讓小朋友們以「親友限定活動」的心態去過新年,珍惜當下的人和事。
備註︰廣東話「限定」原意是有點「限制」的意思。現代香港人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下,「限定」多用於特別版、特別推廣,特別優惠,有點「特別又限時,過左就無的特別活動」的意思。所以是「限定」還是「限定」,多少視乎你怎樣去解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